论述题

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并简述他们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媒介技术学派是重点关注媒介技术的一个学派。20 世纪 40 年代,工业国家的大众化报纸进入成熟时期, 广播、电视普及,两次世界大战中电子信息战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信设备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数理理论得 以诞生,成为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直接理论来源。
(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
①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它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 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②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一种技术产生以后,人和社会在享受它提供的有限“自由” 的同时,更多地是处处受到它的限制。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 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
(2)媒介技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①“三论”奠基人物
a.信息论
1948 年,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在这篇文章里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了传播: “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申农之后,法国工程师和数学家莫 尔斯进一步提出了通信生态理论,为研究社会传播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b.控制论
在 1948 年,申农的老师维纳发表了论文《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通信》。这篇文章和他 1950 年发 表的《人有人的用处》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维纳认为,“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传播设备的研究来理 解社会”,他用“反馈”的概念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即通过不断的信息“接受-反馈-接受”调整自身。
c.系统论
系统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他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 成的,是具有确定的特性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索勒普尔通过分析有线电视技术对组织社会 政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系统论。
“三论”本身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出发点是承认非人的生物体、计算机、人类社会和思维 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这样的认识前提出发研究传播,看重的是人机交流的物理功能设计和传播过程的技术特性。 此后几十年,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循着这样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传播的工程技术理论。
②多伦多学派代表人物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 究领域。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关注媒介(机器)本身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他们循着“三论”的传播 思想,专注于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认为“媒体有助于改变时空关系的程度并不依从于它所 携带的内容或‘信息’,而是依从于其形式和可再生产性”。
这类研究起源于加拿大,所以这一派又称成为多伦多学派。在新传播技术急遽发展的当今,这种“技术主义 范式”更是显现出勃勃生机,例如近年关于 web2.0 和 web3.0 个人接收终端功能的研究。这一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是加拿大学者英尼斯。英尼斯之后,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和莱文森依次成为媒介形态研 究的代表人物。在我国传播学界颇有名气的论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的作者波斯曼,以及他的学生、《媒 介环境学》的作者林文刚,他们在观点上也属于技术学派。
(3)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①加拿大学者英尼斯
英尼斯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 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a.在他 1950 年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中,他提出,一个社会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 时间偏向的媒介易于长久保存却不便远距离运输,利于树立权威,从而形成等级性社会体制;空间偏向的媒介便 于远距离传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有利于远距离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b.在他 1951 年的专著《传播的偏向》中,他认为某一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时代打破 了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术时代培育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而电 子时代则击碎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些论述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
②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 的“圣人”、“先驱”和“先知”。20 世纪 60 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几本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 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试图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 状态中唤醒”。
他是 20 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其主要理论贡献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热 媒介与冷媒介”等。
a.“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 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b.“媒介即讯息”
一般人将媒介看作是物理的或技术的,而他认为媒介的形态一定意义上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媒介即讯 息”理论阐述了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 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c.“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热 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 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 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d.“地球村”
他将媒介看作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 变化,它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的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尽管那时的传 播科技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他却高瞻远瞩地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子传媒的普及将整个地球的时空缩 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
③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例如在电视新闻中“现场”看到 刺杀总统的画面、在娱乐节目中看到“现场”采访的某一名人,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 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境的影响。
在《消失的地域》(1985 年)中他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 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 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
④美国学者莱文森
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的美国学者莱文森在《软边缘》(1997)中承认“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 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强调,“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 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这样的表述多少使传播技术决 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
⑤美国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学术创新,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美国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 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克服了这个学派有时表现出来的技 术至上的倾向。
詹姆斯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间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距离和接受者的控制;但 媒介技术和表现方式本身,又表现为一种仪式。“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 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 典礼”。
他以看报纸这种行为为例,“当我们审视报纸时,传播的仪式观着眼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例如,它更多地不 是把读报视为发送或获取信息,而是将其视为好比参加一次弥撒仪式”。现在看电视、上网,除了获取信息外, 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仪式”,这类传行为已经在不经意中改变着社会结构。
⑥法国的埃吕尔
法国学者雅克·埃吕尔在《技术社会》一书中表达了对媒介技术的观点。
a.技术已经变得无比强大和囊括一切,人从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变成生活在技术环境中,甚至于像政治和经 济这样的现象都是“属于它”而不是“被它影响”;
b.技术是一种自主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人类思维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人类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命 运的控制能力;
c.对技术的选择不是人做出的,而是由技术本身做出的,技术的发展也是自动进行的,所有事物都要适应 自主的技术的要求。
总之,技术环境迫使人们把一切问题都考虑为技术问题,使人被技术所包围,所有的经济、政治与精神文化 活动都服从于技术的需要,即“社会中的一切都成为技术的奴仆”,“资本主义系统已被技术系统所取代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