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 保持、 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 1 ) 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 识别并记住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 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称记忆痕迹的过程, 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阶段。 在复习阶段, 应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 如汉语的发音、 声调等需要通过机械记忆求得熟练掌握, 初期对汉字、 词汇及句型的掌握也需要一定的机械记忆。 而对词汇意义、 语法规律、 课文内容的掌握, 都需要意义识记。
( 2 ) 保持。 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 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 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 这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这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并储存, 即把所识记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 保持的信息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新经验的影响, 信息在储存过程中无论质还是量都会有变化。 一般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为简略概括, 也可能由于补充而更加完整合理, 甚至会使原识记中的某些特点更为夸张和突出。 所以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避免遗忘, 可利用遗忘的规律反向进行知识的复习。
①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 及时地进行巩固、 复习、 重现和运用, 并且要经常复习, 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以便更好地保持;
②复习的内容也最好以有意义的内容为主, 增加内容的信息量, 减缓遗忘的速度;
③在复习中也应把握好 “ 量 ” 的度, 复习内容以过度学习达 150 %时遗忘最少;
④复习时充分利用情景, 多采用实物、 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复习, 并调动视觉、 听觉、 动觉多种感官, 增强复习的效果。
( 3 ) 再认和重现。 这是记忆的第三个阶段, 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 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 ①再认, 是已经识记过的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 ②复习中, 通过对目的语材料的阅读以及是非题、 多项选择题等练习进行再认复习。 ③重现也称为回忆, 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 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通过及时的问答、 对话、 复述、 作文等复习方式, 重现记忆的内容。 也可通过联想的方式来复习词汇, 例如可将颜色词放在一起进行复习, 时间或空间上有关的词语联系到一起进行复习, 都会取得好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