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某市拟在社区人群中进行脑卒中的干预试验,拟随机选两个居委会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该市无脑卒中登记报告制度,也无监测资料,既往抽样调查,脑卒中患病率为5%。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市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饮酒和吸烟等。现需制订实施方案,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答题
在干预之前进行脑卒中基线研究有无必要?主要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有必要,目的是了解:①两居委会居民脑卒中的患病情况;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饮食和吸烟的暴露情况;③人口学特征及其他一般情况,可疑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等的暴露隋况;④分析两组是否均衡可比。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研究对象重点应放在45岁以上居民,因资料报道45岁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显著。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所选居委会应有的人口数应如下估计:根据实验性研究样本大小计算公式及已知条件估计样本量,式中的p1:对照组的发病率,可用既往抽样调查患病率代替。p2:实验组发病率须查阅资料获得。p:(p1+p2)/2。设定α为0.05,1-β为0.90。计算所得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需要的观察对象数。由于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各组观察对象数量应增加50%。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所选的居委会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现场选择的条件:①观察对象可从该项研究中获益,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并要有与上述样本估计相符的足够的人口数量(45岁以上人口);②有较高而稳定的脑卒中发病率;③选择依从者作研究对象;④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居委会有较好的协作配合条件,群众愿意接受等。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整个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整个研究过程中,实验组给予各项干预措施,依基线调查资料,对高危人群提供综合性干预措施,如规范合理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治疗,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等;对照组不采取上述干预措施。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观察期较长,随访次数较多,可依随访时间分阶段进行干预措施的考核:①脑卒中干预的知识、态度、行为的基线调查和不同时期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②危险因素干预效果考核;③不同时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发病率的比较,不同高危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的比较等。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孕妇感染可引起小儿先天畸形。某研究机构为了解接种风疹疫苗预防孕妇感染风疹的效果,拟在人群中进行一次现场试验研究,请你制订一个研究方案,并说明要点。
【正确答案】方案要点: (1)研究目的:风疹疫苗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2)研究方法:现场试验。 (3)研究现场:查阅资料,了解孕妇风疹感染情况,选择城市或乡村人群(或城乡均设现场)进行现场试验,要求按实验性研究现场选择原则进行。为了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可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实验地区或单位。 (4)研究对象:可以全人群为研究对象,也可分为育龄妇女组、青少年组。 ①样本含量:查阅文献了解风疹疫苗接种前后人群发病率和抗体阳性率,假设第Ⅰ类错误α=0.05,把握度(1-β)=0.90,用下列公式计算样本含量: 所确定样本含量应去除人群中风疹非易感者(有保护性抗体)。 ②选择标准:入选标准:选择年龄在15~45岁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应除外风疹抗体阳性者、发热等急性感染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等有风疹疫苗接种禁忌证者。 (5)随机分组:进行随机分组(简单、分层、整群随机分组均可),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安慰剂对照)。 (6)盲法应用:单盲或双盲。 (7)预防接种:按风疹疫苗常规剂量免疫接种,接种时间为9月份,集中较短时间进行。实验组注射风疹疫苗,对照组注射安慰剂。 (8)随访观察和实验室检测:①随访观察时间:随访观察时间至少应跨越一个冬春季发病高峰,随访至少2次,也可做长期的观察,随访次数应增加。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首次调查应填写调查表,采集静脉血。接种后2个月随访一次,检测抗体阳转情况;观察期末随访第二次,收集发病资料,检测抗体效价。对失访者查明失访原因。②实验室检测:用盲法进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安排在同一段时间、同一实验室,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相同,试剂生产厂家及批号相同,操作人员固定等。③风疹病例诊断标准:按全国统一标准执行。④抗体阳性标准:按试剂盒说明书判断。 (9)资料分析总结:①资料整理计划。②资料分析计划。③两组的均衡性检验:年龄、性别等。失访者与被观察者一般情况的比较。④血清学效果评价:GMT,抗体阳转率。⑤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比较接种组与对照组发病率,计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两组畸形新生儿发生率比较等。 (10)组织实施计划与经费预算等。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经初步调查,发现某医院医院感染率远高于同地区类似规模医院,欲查明该医院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拟作系列研究。简要说明系列研究的步骤、应用的研究方法与各种方法达到的预期目的。
【正确答案】第一步:描述性研究 (1)经现况研究可获得以下结果: 1)时间分布:绘制流行曲线,据其特征推测疾病的传播方式。 2)地区分布:可表示病例的聚集现象,提示传播方式的特点。 3)人群分布:可以说明患者的特征,评价其易感性,以及他们与传播因子接触和暴露的情况。 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或传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根据分布特征提出假设。 (2)该医院可能发生了医院感染的暴发或流行,可进行暴发或流行调查。发现病例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病房查房和微生物学检验报告两个方面。此外,还应收集其他检查报告、抗生素使用情况、出院病人随访、手术记录、病案室及住院处资料、职工保健资料等。提出假设。 第二步:分析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将受到医院感染的病例组与未受到感染的对照组进行暴露和感染情况的比较,如果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可以初步确定该感染的病因。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原有疾病、免疫状态、抗菌疗法等方面应尽量接近,以使两组在易感因素方面达到均衡。 (2)队列研究:一组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为暴露组,一组未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为对照组,一定时间之后,进行发病率的比较,从而进一步验证病因。 第三步: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将发生医院感染者(排除对干预措施有禁忌证者、无法追踪者、可能失访者、拒绝参加实验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根据调查假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较两组有效率的差别,进一步论证假设的真实性。必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控制措施。 (2)预防效果评价实验研究:将未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施加干预措施,另一组作为对照。观察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率是否有差异,以评价预防措施有无效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