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蒹葭》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积累拓展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从“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角度,写出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强烈爱慕之情。诗歌具有含蓄美、音韵美、意境美的特点,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本首诗歌,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重点讲解,以及配乐朗诵,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韵律,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鉴赏诗歌的意境美和含蓄美,理解诗歌表现出的对美好向往不懈追求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结合本诗,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③品味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④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⑤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表达的美好情感,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美好的精神。 (2)确立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受诗的韵律,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 ③《蒹葭》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重要篇章,《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和谐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语义往复推进,意象幽远,意境凄美。 ④《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所限,要想理解诗中情感并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诗中的意象、意境等,具体分析诗歌情感,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蒹葭》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交响曲) 引导语:这是一首温婉动人的交响曲,它仿佛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有着绿色的山、青翠的树、潺潺的流水的澄清境界。请用最形象的语言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在水一方》本是一首歌,它的歌词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蒹葭》。 二、关于《诗经》 学生自由表述关于《诗经》的认识,教师补充。 PPT展示关于《诗经》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诗经》以四言为主,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音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初读,感悟 1.学生自主朗读,标记不认识的字词读音。 2.要求:用较为优美的语言描述情境。 示例:河边芦苇苍苍茫茫,深秋的露水为其结霜。“我”所爱的人儿啊,就在河水的那一方。“我”逆着流水去追寻,道路险阻又漫长。“我”顺着流水去找她,她却仿佛在那水中央。 3.学生自由描述情境,教师评价。 4.学生齐读全诗(注意语速、语气)。 四、品读,欣赏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说说诗歌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 ②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③押韵。 补充:《蒹葭》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2.说说诗歌的意境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这首诗歌的意境是缥缈的、朦胧的、迷离的、凄美的。烟水迷离的景和“追求者”如痴如醉的情幻化而生,难解难分;深秋萧瑟的景和“追求者”惆怅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追求者”望穿秋水,执着的追求和“伊人”宛在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3.“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追求者”是一个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任道路艰难险阻,他追寻伊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也许他会愁肠百结,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他追求的过程和在那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着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4.“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伊人”是一个十分飘选、如梦如幻、美丽高洁的人。 “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对“伊人”的追求可以指我们对人生中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向往,表现的是一种坚持。 五、再读,体会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体会。尝试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