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1】

2013年6月28日~7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江贺州市河段出现大面积死鱼,据检测,位于该区与广东省交界处贺江上游约500米的扶隆断面镉浓度0.01089毫克/升,超标1.2倍,铊浓度0.000314毫克/升,超标2.1倍(说明:铊是一种剧毒高危重金属元素,毒性高于铅和汞,为强烈神经毒物,对肝、肾有损害作用,吸入、口服可引起急性中毒,镉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在肾脏,长期过量接触镉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对肾造成损害,督制维生素D的活性,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积和遗存,导致骨质疏松,软化、变形等一系列症状,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铊标准限值为0.0001毫克/升,地表水H类水的镉标准限值为0.005毫克/升。)

贺江是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流经广西富川县、钟山县、贺州市、广东省封开县,在封开县江口镇注入西江,西江又是珠江流域一条主要支流,西江、珠江都是广东省重要的饮用水来源。

2013年7月6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应急办根据《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突发事件信息通报机制》有关要求,将上述河流污染的情况向广东省做了通报。

问题:

针对上述河流被污染的突发事件,请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分析广东省政府应采取哪些处置措施对这一突发事件予以处置?

【正确答案】

(1)公共危机是指由于缺乏准确预测和有效预防而发生的某种突发性事件,对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对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明显危及公共安全,需要政府动员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危险事件。特征包括:①发生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②决策的紧迫性和无序性;③传播的公开性和扩散性;④结果的威胁性和破坏性。

(2)应急管理是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而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保护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正常和稳定。应急管理的五个主要特征是:①主体的整合性;②技术的专业性;③过程的阶段性;④手段的强制性;⑤处置的时效性。

(3)根据公共危机发展的规律,总结不同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将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案例中广东省政府可以按照以下阶段针对河流被污染的突发事件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具体表述为:

①疏缓、监测阶段

危机的疏缓包括消除或减少灾难出现的机会或影响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社会即使不能预防灾难,至少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灾难的损失。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前兆,需要专门的公共管理部门来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前兆进行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先的控制和防范,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或者减轻危机发生的危害后果。贺江经广西贺州市后进入广东省,由于在广西境内已经检测到污染超标,因此,广东省政府应该即刻检测境内流经地域的水质情况,并将检测结果公开。

②准备、预警阶段

危机的准备指做出计划,以确定在危机出现时如何有效应对危机,包括危机规划、危机训练、危机的资源准备和储备等。准备、预警阶段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若检测结果未超标,则持续监控水质;若检测结果超标,则需进行以下工作:a.紧急通告水污染问题,并停止饮用水生产;b.对流域内与贺江相关的饮用水源进行检测,排除掉不合格水源点生产的饮用水,更换合格水源入境;c.加紧卫生救援工作,及时治疗中毒人员。

③应急处理阶段

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政府部门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紧急行动,通过各种反危机的措施控制或者

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力减轻危机的损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处理阶段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危机事件发生的紧急状态要求人们必须立刻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才能及时制止危害蔓延。按如上预案执行,可减少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害,同时,广东省政府还应联合广西省政府加强水源污染物来源的排查工作,找出污染源,从源头治理此次水污染,同时制定水体保护法规条例,以防止后续类似事件的发生。

④评估、恢复阶段

该阶段着重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各种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和秩序,做好重建工作。评估、恢复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决定着重建成本,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此阶段广东省政府应评估此次水污染时间带来的影响,包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对造成此次事件的排污工厂予以处罚,对检测人员提出批评和处罚,对受损害的人员进行补偿。并持续改进广东省境内各个水源监测点的水质监测工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