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介绍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况。
 
【正确答案】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报刊形式的改变 报刊的形式,在1902年前后,开始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1904年以后,采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对开日报越来越多,如上海《时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全都是对开大报。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的内容。 (2)报纸版面的变革 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钞,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次为本埠新闻”的框框。由于电报的普及,新闻专电也开始成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专电、论说或重要的消息和通讯都可以上头条。编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横栏由3栏变成5至7栏,字行缩短,版面也灵活起来。报刊字体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内容重要程度使用不同字号字体。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甚至出现了《答问》、《邮筒》、《来信》、《来书》等与读者加强联系的栏目。新闻标题一改过去那种按地区归类、一文一题和题文同一字号的做法,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3)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 各报刊均以论说为重,甚至一天的报纸上有数篇论说,论说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社会影响和声望。一般评论已不像维新运动时期那么冗长,评论的形式也日益多样,有“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时评”和“编者按”等。“时评”这种形式始于《时报》,就当日某一新闻配发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言论,深受读者欢迎。后各报纷起效法,著名的有《神州日报》的“时事小言”栏,《民呼日报》的“公言”栏等。“编者按”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当时大多为一事一议,置于新闻的后面,用“按”、“本馆按”、“记者按”、“记者曰”等字样开头,然后就新闻中的某一事件进行评论。 (4)新闻的质量提升 中国早期的报刊,由于通讯手段落后,内容大多以评论和一般文章为主,新闻所占的比重不大。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加,大型日报每天刊登的新闻稿一般有20至30条,多者在50条以上。新闻报道的面也相应扩大,开始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门类,在固定的版面上刊载。新闻报道的体裁也日益增多,既有简明扼要的专电,也有篇幅较长的快讯,既有对某一事件的追踪报道,也有对全局形势的综合分析报道。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夹叙夹议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当时称为“通信”或“纪事”。为了及时获得新闻,不少报纸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报刊还在外埠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 (5)新闻摄影图片的广泛运用 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最早刊登铜版镂刻照片,1901年《大陆报》和《万国公报》开始刊出影像逼真的铜版印刷的新闻照片。至此,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开始登上了中国报坛。 (6)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 《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后改名为《快活林》)等著名的文艺副刊,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申报》的《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8月,由王钝根主编,初创时其内容多为滑稽小品,如“游戏文章”、“海外奇谈”、“岂有此理”、“博君一粲”等,后不断充实内容,加载文艺作品,与正刊相配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