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分别适合解释哪种类型的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着力解释产业间贸易, 而新贸易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基于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 古典理论中,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 分别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决定贸易模式。 新古典理论中, 最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解释贸易。 新古典理论的其他模型也从品味与偏好的差异和/ 或技术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 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主要解决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类型的贸易市场。 但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不了二战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 产业的规模经济明显等现象。 此外, 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与产业内、 公司内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这一现实。
(2) 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突破原有的假设前提, 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 所以新国际贸易理论适合解释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20 世纪 80 年代, 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试图突破传统理论与现状的隔膜, 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分析, 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 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达到扩大出口、 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事实上, 新国际贸易理论也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存在垄断势力、产品差异化和规模报酬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