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述刘宗周的慎独、诚意思想。
【正确答案】黄宗羲说,刘宗周学问的宗旨就在慎独。刘宗周认为周敦颐的“主静”就是他所说的慎独。后来南宋从杨时到罗从彦、李侗的“道南学派”就把体验未发气象作为该派的法门。刘宗周认为这就是他所说的慎独工夫。他说宋儒“即中以求独体,而和在其中,此慎独方便法门也”。但是他反对慎独只是静存的工夫,同时也反对朱子把慎独解释成已发时的活动。在刘宗周晚年提出“诚意”思想以后,“意”就成了“独”体的内容。他认为“意”是心的主宰,不论心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意”都贯穿其中。也就是说,独体贯穿于心体动静的全部过程和状态中,即是无间于动静的。因此,慎独(在其晚期,发展出“诚意”思想以后,慎独就转化为诚意,慎和诚代表工夫,意就是独的内容,所以慎独和诚意是同一个东西)和诚意也是不分动静的。 刘宗周用慎独来将本体和工夫完全整合了起来,他说:“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所谓的慎独,就是要保住内心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也就是“意”。因此,慎独也可以说就是“诚意”。他说: 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时浑然天体用事,不着人力丝毫,于此寻个下手工夫,惟有慎之一法,乃得还他本位,日独。 从而,他把“诚意”看做《大学》工夫的一个中心,“致知”的工夫必须以其为头脑。他说:“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是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无致知可言。”所以,刘宗周把诚意看成比致知更重要的范畴,用诚意来统领致知。这样就可以确保致知一定落在好善恶恶的方向上,而不至于“荡而无归”。 刘宗周的“意”是一种深层的道德意志。这样,到他,心学的工夫发展到了极其深入的程度。由陆象山到王阳明到他,分别发展了《大学》中“正心”、“致知”、“诚意”三个工夫,表现了心学道德实践的深化。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