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对范畴。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
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张载。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也就是说,见闻之知是通过耳目等感觉器官接触外物获得的认识。“见闻之知”不同于“德性所知”,“德性所知”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尽管如此,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他说:“耳目虽为性累,然合内外之德,知其为启之之要也。”“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也就是说,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不过张载又对二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所以张载主张“大其心”、“尽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所为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张载的“大心”说是自我对主体道德本性的超越领悟,也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而不是认识论和知识论上的问题。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