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政策范式变化过程。无
【正确答案】

(1)政策范式变化

在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

根据政策分析学者的观点,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例如,那些经济政策制定者中的凯恩斯主义学说、制度主义学说、货币主义学说等,这些既有的或正在形成中的知识与观念塑造了政策制定者所要追求的广泛的目标,他们所能感知问题的方式,他们针对问题进行思维的类型,他们所会考虑采用的解决问题办法的种类等。

(2)政策范式变化的过程

①范式稳定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②反常的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者是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③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努力扩展现有的范式,以说明反常。

④权威的破灭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官员和专家失去信任,新的参与者向现有的范式挑战。

⑤争议阶段。在这一阶段,争论遍及公共领域,并包含了更大的政治过程。

⑥新范式的制度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新范式的倡导者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而使范式获得支配地位,他们改变现有的组织和决策安排以便使新范式制度化。

(3)结合实例分析政策范式变化的过程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范式的出现和20世纪80年代货币主义范式取代凯恩斯主义范式这两个经济政策领域的例子,很好地体现了政策范式变化的阶段:

①凯恩斯主义范式的出现

a.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虽然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范式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在应用它(范式稳定阶段)。

b.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大萧条从美国逐渐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反常积累阶段)。

c.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获胜后,力排众议,采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施“国有化”(实验阶段)。

d.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全面复苏,并在主要邻国和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遍的采用(权威破灭阶段)。而凯恩斯主义理论受到了正统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学家的反驳与批判,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思想混乱,政党纷争不断,政府更迭频繁(争议阶段)。但是,现实需要的压力最终使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胜出。

e.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定政策,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通过政府重组和政策变革使新范式制度化,从而获得了支配地位(新范式制度化的阶段)。

②20世纪80年代货币主义范式取代凯恩斯主义范式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范式稳定阶段),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反常积累阶段)。

b.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做了新的表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验阶段)。

c.自6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做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权威破灭)。

d.货币主义者认为,引起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则认为,这种解释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争议阶段)。

e.货币主义者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新范式制度化的阶段)。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