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奖励观察记录表
(1)该研究的课题名称在表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有:
①问题不够明确;
②问题表述不够贴切;
③问题表述运用了反问句等。
(2)改正方法:
①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能太笼统模糊;
②明确显示可操作或测量的变量;
③使用意义明确的概念,避免产生歧义;
④语言表述要符合逻辑;
⑤研究课题名称不能使用反问句或疑问句。
因此,该研究课题应从“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改为“小学课堂奖励问题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1)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①该研究的样本选择不具随机性,而是为了取样的方便性在本校选择了一年级一班,属于非概率抽样,得出的结果不具代表性;
②该研究的样本容量过少,作为调查性质的研究,一般样本数量不能少于100人。
(2)改正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例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首先把某小学的所有班级编号,然后按照抽签法随机抽取4~5个班级进行研究。
这种观察属于自然情景中的观察、 结构式观察、 非参与观察、 间接观察。
结合材料表述, 记录表格表明了要观察的班级, 要观察的项目和内容, 所以属于取样记录法, 包括时间取样和时间取样。
(1)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
①研究主体:某小学的所有学生;
②研究对象:课堂奖励的实际效果。
(3)“凯米斯程序”是根据凯米斯、艾洛特等人的概括,由凯米斯提出的行动研究设计程序。其过程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①计划阶段:
在计划的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a.通过观察、访谈了解本年级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科授课教师以及教研顾问共同开会讨论,确定最终的研究问题,如课堂奖励现状及负效应问题;
b.确定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
c.然后确定参与本次研究小组的成员,比如某些班级各科授课教师;
d.确定研究问题所要举行的会议内容及次数,然后设计行动研究进度表,并说明收集资料的方式等。
②行动阶段: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在行动研究中有如下要求:
a.教师应当尽量严格地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
b.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变化,能够保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
③观察阶段:
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及时地对计划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最终对本研究过程作出比较全面、深刻的分析。
④反思阶段:
反思在行动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通过整理、评价和解释工作,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不一致的症结,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的判断与构想,提出怎样修正,怎样实施下一步行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