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论:判决。论囚:判刑。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为广东独立出卷以来对虚词考查的“新题型”,一改往年辨析比较文段中的包含同一个虚词的两句话中的虚词异同考查形式。因为本题在每个选项中仅提供两个虚词来选择填空,因此读懂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①编排官王尧臣是刘敞的妻子的哥哥,那么“亲嫌”导致刘敞“殿试第一”变成“第二”当然就处于原因的地位了,因此选择“以”字,表原因;②范伟后来翻供,把大部分的罪名都否认了,于是选择“至于”,表“甚至”“竟然”,而不是“至则”;③刘敞侍奉讲读,经常讲故事引经据典来讽谏英宗,“因”当为“趁机”,毕竟“讲读”时的“指事据经”是常态工作内容,而不是表目的专门来讽谏的“所以”(用来作……用)。
单选题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能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点包括找特殊虚词位置,辨别特殊句式,结合修辞,并适当利用语感来划分句读。本句中“以位”是介宾结构,作为状语后置句的典型,“尧禅之以位”必然要连缀成句;“之”字在本句中出现频率很高,“享之”“戴之”对称,固分别于其后断句。后两句有“非……惟”(不是……只是)的结构,可以判定“无他”“惟德”,最后即可轻易划出“光于上下”。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可知,刘敞“折服”皇帝的方式不是“犯颜直谏”而是“讽谏”。
问答题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正确答案】(1)①【答案】(走这条路线)非常直接又不费力气,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老路?
②【答案】王甲知道(刘敞)可以为自己洗刷罪名,才敢说出真相。杀人的人却原来是有钱人家陈氏
(2)【答案】王甲知道(刘敞)可以为自己洗刷罪名,才敢说出真相。杀人的人却原来是有钱人家陈氏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