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述上海《申报》兼并《新闻报》事件。

【正确答案】

《申报》兼并《新闻报》是民国时期新闻界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报纸的经济兼并引起社会与政治力量 的广泛干涉,是中国新闻史上唯一的一次。
(1)兼并事件的时代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办商业大报经过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营已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西方报业托拉斯的发展模式。西方报业托拉斯或是兼并其他报纸的产权,或是在别的城市创建子报,或是几家报纸联营。当时有报人提议效仿西方,在中国建立报业集团,但遭到了当局政府的反对。
(2)兼并事件的过程
①申报馆馆主史量才意图兼并《新闻报》。《申报》和《新闻报》是当时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两家报纸。1929 年 1 月初,《新闻报》的美籍老板福开森意欲在《新闻报》的“黄金”时期抛出股票以换取巨额资金,申报馆馆 主史量才立即抓住机会,通过关系同福开森达成协议并办理了交割手续,意图兼并《新闻报》,进一步实现其在 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
②秘密交易引发《新闻报》员工及社会各界的抵制。史量才与福开森的秘密交易引发了《新闻报》内部员工 的强烈反对。《新闻报》以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为代表发起收回股权运动。1 月 13 日在《新闻报》第一版广告中 刊出《本馆同人紧要宣言》;15 日发表《本报股东临时干事会宣言》,宣布干事长临时行使董事会职权;16 日发 表《本报全体同人第二次宣言》,公开点名指责史量才的兼并野心。由于《新闻报》在上海乃至全国商界的巨大 影响力,以及公众对史量才收买《新闻报》传闻的误解,社会舆论纷纷表示声援《新闻报》。
③国民政府支持抵制运动。考虑到报业托拉斯不利于其新闻统制的实施,国民政府也毫不迟疑地表示支持《新 闻报》内部的抵制运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对付史量才的报业兼并活动。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早 在 1 月 13 日便公开警告“不得将福开森股份售与反动分子”;《民国日报》等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刊登了不少有关 的报道和评论,发起宣传攻势;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局局长陈德征于 14 日发表 文章,声称收买《新闻报》的股权是“不合潮流的举动”,必须“给他一个严厉的制裁”;17 日,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就此风波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号召各方对《新闻报》予以援助。
④兼并计划失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下,史量才做出让步,退出了部分股票,承诺对《新闻报》 的编务不加干预,仍由汪伯奇、汪仲韦兄弟全权主持。该结果昭示了他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计划彻底破产。
(3)对兼并事件的评价和启示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对报刊兼并持这种反对态度,并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社会的,而是政治、社会和市场力量互动的结果,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①《申报》兼并《新闻报》的失败,直接反映出国民党当局对新闻界的严格管制,新闻界生存环境的极度恶 劣,从侧面反映出报业经济扩张并不单纯是经济问题,实则是经济问题、股权利益、政治问题三者交织在一起的。
②该报刊兼并案的失败,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报刊社会功能的期待。中国近代社会对于革新国家政治、抵御 外侮异常强烈的要求,使得报刊进入中国社会的视野,首先是一种变革国家政治的工具,而非一种可以产生利润 的产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并不仅仅是如何利用资源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内部问题,社会期待报刊在政治 变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始终是压倒性的要求。
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由于中国报刊产生和发展的特殊动因,加之中国近代社会以来救亡启蒙所赋予报刊的重 大作用,无论是探讨以往的报刊兼并事件,还是研究如今的中国媒介企业化或者产业化,都不应该把报刊混同于 一般的企业,既要考虑经济利益的驱动,也要从社会政治的视角进行审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