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精神病医院的状况已经是越来越让人担忧了。
首先,精神病医院护工的工作量,是其他所有非精神病医院护工无法相比的。其中仅X市的一个精神病医院的护工,每天护理患者就超过30名,而本市的另一家综合性大医院,护工和患者的比例基本是1:1。如此悬殊的工作量,可以直接断定的是所有精神病医院的护工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
其次,精神病医院员工的流动性也是所有同行当中无可比拟的。仅2010年,X市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医生流动人数达到了20人,创造了该市所有医院中流动人数的最高纪录。
再次,精神病医院发生的“被精神病”的现象更严重了。前不久,一精神病患者甚至将一位主治大夫杀死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足以说明如今的“被精神病”已经是再度升级到更加恐怖的地步了。
由于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很多医生和护工都不愿在精神病医院工作,其后果是精神病医院的流动性将更加势不可挡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不久的一天,很多精神病医院唯一的结局就是关门大吉了。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过于悲观的论断

文中通过层层论证来推出结论“很多精神病医院唯一的结局就是关门大吉”,但论证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逻辑错误。
首先,仅因为一家精神病医院护工日护理患者的人数超过本市另一家非精神病医院护工护理的患者人数,就由此得出所有精神病医院护工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未免以偏赅全了。这里存在着缺少衡量工作量和工作性质的标准以及样本量欠缺的不足。虽然本市另一家的护工和患者比例为1:1,但没准该院是某类重症医院,护工的工作量和紧张度也许是其他医院包括文中的这家精神病医院都无法相比的。
其次,文中混淆了“流动性”和“流动人数”二者的概念。流动性实质是由流动率决定的,需要综合考虑流动人数与总人数,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这家精神病医院的工作的总人数为400人,当年流动人数为20人,那么年流动率为20/400=5%;如果该市有另外一家医院,当年流动人数为10人,但总人数为100人,则流动率为10/100=10%。很显然后者的流动性要大于前者。仅根据流动人数最多就断定流动性最强显然是错误的。
再次,仅凭一个精神病患者杀了一位主治医生,就由此得出精神病医院“被精神病”升级到更加恐怖的程度,则欠缺更加充足的理由。譬如:当年的“被精神病”现象同往年相比,总体发生的次数和程度的对比如何?这种精神病患者伤人甚至杀人的事件是屡见不鲜,还是极其少有的?有了大量分析对比的论证,才能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之,文中论证漏洞百出,由此得出的论断则明显过于悲观,值得商榷。 [解析]
文中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逻辑错误和漏洞。以下要点供参考:
1.仅因为X市一家的精神病医院的护工每天护理患者超过30名,远多于本市另一家综合性医院护工护理患者的人数,就断定所有精神病医院护工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犯了典型的以偏赅全的错误。
2.就算X市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护工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由此断定这种工作量是超负荷的也是欠缺充足理由的。首先,需要有工作性质和工作量评判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以护理患者的人数作为评判工作量的唯一标准;其次,需要增大样本量的比较,即对同类医院和其他不同类医院的大量的样本做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3.“流动性”不等同于“流动人数”,文中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衡量一个医院的流动性,需要综合考虑流动人数与医院总的工作人数;流动人数大不表示该医院的流动性就是最大的,也许其他医院的流动人数很少,但医院总的人数相对更少,则其流动性没准比这家精神病医院还要大呢。
4.由一精神病患者杀死一位主治医生而断定如今精神病医院“被精神病”升级到更加恐怖的程度则是恐难立足。这个论证缺乏充足理由,譬如:今年的“被精神病”现象同以前相比,总体发生的次数和程度的对比如何;这种精神病患者伤人甚至杀人的事件是否是经常现象等。
5.由上述原因就得出精神病医院的流动性将更加势不可当,则不一定全面。医院的流动性也许还有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譬如医院的整体工作环境、作息制度、薪酬待遇等也都是重要因素,文中如此论断则是归因不全。
6.文中结论是“很多精神病医院唯一的结局就是关门大吉”是建立在一个相对静态的条件下,亦即医院和政府对此不闻不问、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任由文中所示的“恶性循环”继续下去才招致的结果,此种结论过于绝对化。
以上要点剖析中能指出3~4点就可以,其他存在但未指出的逻辑错误,只要是题干推理论证过程中客观存在且言之有理的,同样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