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70年代以后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无论是效果观、媒介观还是受众观都有明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时代的演进、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效果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2)第一阶段: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①这一时期大众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②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个时期,大众报刊飞速普及,电影和广播等新的电子媒介也不断登场,大众传媒不仅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地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也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

d.“子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有密切的关系。

③对早期“子弹论”的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人,这种观点自然会被人们抛弃。

(3)第二阶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

①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②《人民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

a.“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他们把这个观点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b.“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很明显,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c.“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一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d.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以及意见领袖的发现,揭示了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制约因素。他们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

③《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a.《个人影响》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以及受众本身的性质。

b.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这样,罗杰斯就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④《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克拉帕的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⑤“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等人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a.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些研究结论,同样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b.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在许多研究中,这些方法是综合并用的。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与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①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这些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较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21世纪的今天,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