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腾冲的树
肖克凡
这是第三次造访这座明珠般的边城。此前,我曾经拜访和顺古镇,参观艾思齐故居,游览热海大滚锅以 及浅水草地,还有玉石城…
此番抵达腾冲,依然去了和顺古镇,依然去了艾思齐故居,依然拜谒了国殇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依然去 了小空山火山公园……然而,我刻意寻找着腾冲的新意。去银杏村吧,那里充满新意。三千多株银杏树,来自六百多年前的湖南。它们姿态万千地站立在那里, 等待着六百多年后的我们。
众人来到银杏村,首先要去拜访那株被称为“银杏王”的古树。当年来自湖南的驻军栽下银杏树苗,这 一株株树苗宛若湖湘游子,不远千里,落地生根,在这座边城生存了六百多年,那株三人合抱的“银杏王”, 终于成为腾冲当地的著名景致。
不知为什么,打量着这株“银杏王”,我竟然想起屯垦成边的历史。就这样,一株株银杏树人格化了,活 生生站在面前,成为腾冲历史里不可删改的内容。这里是边地,却有着中原文化的纽带;这里有军功,银杏树 就是明证。
置身银杏林,融入淡黄光影里。时值北方深秋初冬,我们还是来得过早,此时腾冲银杏树叶尚未金黄,只 呈现浅浅的金,淡淡的黄,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只待一夜之间爆 发出令人惊叹的美景。
银杏树叶有着入药价值,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银杏树的果实,被人们称为白果,热锅炒熟可食。我想 起儿时首次吃炒白果的情景,想起站在东兴街上掏钱给我买白果的父亲……
腾冲已然过了收获白果的季节,此时只有银杏树们站立着。前些年我在首尔郊区见过采摘白果的场景, 一个个韩国男子用力摇动树干,那白果便纷纷落地了。我不知道腾冲这地方采摘白果的方法,只觉得韩国人 的方法原始而环保。莫非他们担心使用器具采摘会伤害银杏树吗?人与银杏树,惺惺相惜。
漫步银杏林间,依然期待那浓烈如瀑的金黄色的降临。然而,一株株银杏树显出的沉稳与含蓄,仿佛静 静考验着人们的耐心。这六百多年前来自湖湘的银杏树,株株直径超过水桶粗,却是身姿各异,有的雄奇,身 材如塔好似壮汉;有的婀娜,枝蔓招摇宛如少女。有的树冠如伞竟成浓荫,有的树权优雅引人写生。这望之 蔚然的银杏林,不乏几株楸树高耸其间,它们性子急落叶早,七分孤独三分高傲地耸立在银杏树里,长枪大戟 地给大地注入一股大理威武之气。
有了楸树的过早谢顶,愈发显出银杏树的沉着。那令人激动的金黄色,何时能够层林尽染?可惜,我们没 有更多等待的时间,此行无缘欣赏腾冲银杏村的美景了。
遥想六百年前,此地是什么情形呢?一群群古人忙着栽树,栽种来自他们湖湘家乡的树种。六百多年过 去了,小树长大,大树成为古树,根深叶茂。栽种树苗的人呢,也繁衍了一代代子孙。然而,银杏树的子孙呢? 放眼望去,远处一派绿色。是啊,人类繁衍,树木成林,这正是子子孙孙的相传。无论什么人都不可以切 断这种生生不息传递。
凡是切断这种生生不息传递的地方,便是荒漠了。大自然的荒漠令人叹息。人心呢,则更不可以荒漠 化。
因此,我们需要银杏树的浓绿,也需要银杏树的金黄,就是不需要大地与心田的荒芜。所以,腾冲的银杏 树必须站立在那里,说明着腾冲的历史,也说明腾冲的今天,当然也展望着腾冲的未来。
银杏树的果实叫白果。我便想建议和顺家鲜花饼,应当增添白果口味的品种,如果这样,腾冲的银杏就 走向全国了。
期待,期待白果口味鲜花饼问世——它是生出双腿的腾冲银杏,一路走向北京。
分析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1)它们姿态万千地站立在那里,等待着六百多年后的我们。
(2)这里有军功,银杏树就是明证。
(1)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银杏树的多姿多态;融情入景,写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及人 与树的惺惺相惜。
(2)照应上一段“湖南的驻军栽下银杏树苗”的交待,强调银杏树的历史渊源。
本文主要写银杏树,但作者为何不用“腾冲的银杏树”为题?
①文章还写了楸树;
②本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强调“人类繁衍,树木成林,这正是子子孙孙的相传”, 银杏树是文明传承的象征。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插入韩国首尔采白果的场景。
①引人联想腾冲采白果的场景;
②以此表达人类对银杏的情感;
③巧妙地交待了难忘的生活经历;
④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