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一)
回顾 2018 年的新群体, 无论是“精致男孩” “大女主” 还是“隐形贫困人口” , 它们都不是按照年龄、 性 别、 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指标来划分, 而是由兴趣、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致的人组成的。 这在社会学里 是一个重要的转向, 说明身份认同从社会经济阶层认同转为消费认同。

“我是谁” 是由“我” 买的衣服、 度的假、 开的车、 住的房等“我的生活方式” 来定义的, 消费设定了人 格。 “共同的生活方式” 被淡化, 一切都指向分化, 因为“我” 是特别的, 也是自由的。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历, 这是他们进入消费社会后已经完成的分化。 研究者通过观察过去十几年中消费行为 和消费意识的变化, 总结出“轻熟女” “暗黑女” “文化系大叔” 等具有新消费意识的群体。 这种人群的 重新排列组合, 必然会引起社会文化、 心理需求和消费行为层面的变化。 在当代消费文化理论方面具有世 界影响力的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 把这种分化叫做进入风格化消费的时代, 新团体并不是用年龄、 种族、 职业等决定社会经济阶层的客观指标来划分的, 而是以消费建立起的身份认同(也就是生活方式的风格) 来组合的。

当人们从传统的社会坐标里分离出来, 几乎同时就要找到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方式。 身份是人们在他 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是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古至今, 人类都是作为群体性的动物而存在的。 但在古代, 人一出生就决定了所属阶层, 改变的机会不大。 工业革命改变了阶层的固化, 通过努力有可能改变命运。 当身份或者说社会坐标可以变动的时候, 身份就变得重要起来。 (a) 现代性用强制性的社会地位的自主, 代替他主。

新的社会坐标体系就是生活方式。 (b)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种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有实验和理论支撑。 (c)

人们通过展示消费品来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特殊情境中甚至会加强这种个性表达, 使得自己的行为 成为自我保护的安全毯。 比如, 1976 年有实验表明, 那些根据自己的喜好精心装点宿舍的学生, 辍学的可 能性更小。 这个消费过程能够保护自我不被陌生环境影响。 而当一个人要扮演新的或者不熟悉的角色时, 消费定义自我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符号自我实现理论认为, 那些没有完整的自我定义的人倾向于通过获 得和展示相关标志性符号来实现个性塑造。 比如, 职场新人非常重视着装, 用穿衣作为获得专业感的策略。

这种探索生活方式的转向至关重要。 在西方, 消费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去道德化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初 期, 生产是排在第一位的, 那时禁欲和节俭是主流的消费观。 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因为生产力的发 展, 消费才开始被鼓励。 上世纪 60 年代以后, 西方进入消费社会, 消费品极其丰富, 选择性增大, 人们对 购买奢侈品已经习以为常, 消费不再停留于使用价值, 甚至不再借以炫耀财富, 而是关注消费品的符号意 义。 在消费观的演变中, 不同学派的社会学家始终批判消费者是被商业狙击的牺牲品, 是生产商和品牌愚 弄操控的对象。 但当消费者以生活方式为依据寻求身份认同的时候, 意味着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文化上拥有 决策权, 因为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自己安排时间、 支配金钱的消费模型。 这种转变, 鼓励消费者以一种精明 冷静的心机谋划符合自己个性的生活。

单选题

将以下三段文字放入文中 a、 b、 c 处, 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1 费瑟斯通在论述这种新团体现象时写道: “这个词具有某种严格的社会学意义。 在当代的消费文化中, 它所指的是个性、 自我表现以及风格的自我意识。 一个人的身体、 衣服、 休闲消遣、 饮食偏好、 住家、 车 子与假期去处等等, 都可以说表示了拥有者风格与品位的个体性。 相较于被称作‘灰暗温驯主义’ 的 50 年 代, 随着生产技术变迁和消费者对更多类型产品的需求, 60 年代之后的大众消费时代, 不仅使年轻人有了 更大的选择权, 中年人和老年人也逐渐如此。 ”

2 著名学者所罗门在《消费心理学》 中写道: “人们通过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来评价这个人的社会个性。 除 了考虑衣着、 洗漱习惯等, 我们常常基于一个人的休闲活动、 食物偏好、 汽车、 房屋装修等来推断此人的 品质。 同样, 消费者通过产品使用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感知, 以此确定自我观念和社会个性。 ”

3 就像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所说: “定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现代生活的特征, 也只是现代生活的特 征。 ”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填空题。 第一步, 浏览文段, 横线均在文章的中间, 承前启后做判断, a、 b、 c 三处 c 最容易; 第二步, c 处前文说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②句提到《消费心理学》 内容呼应; a 处前文提到“通过 努力有可能改变命运, 当身份或者说社会坐标可以变动的时候, 身份就变得重要起来” , a 处后文提到“现代性用强制性的社会地位的自主, 代替他主” , 与其内容相关相近就是③句, “定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现代生活的特征” ; ①句中的“新团体现象” 对应原文 b 处前文的“生活方式” 。 因此, 选择 A 选项。

单选题

作者试图用职场新人的例子来强调: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 第一步, 举例的目的在于证明主旨观点, 浏览文段, 定位原文, 原文的第 7 段末尾出现职场新人的例子, 例子之前的观点在论述“那些没有完整的自我定义的人倾向于通过获得和展示相关标志性符号来实现个性 塑造” 。 第二步, 匹配选项, 同义替换, 与其观点接近的是 C 选项, 主体一致“自我定义” , “标志性符号” 被替 换为“消费品” 。 因此, 选择 C 选项。

单选题

根据文章,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 A 项对应第一段“说明身份认同从社会经济阶层认同转为消费认同”, 说法与原文相反, 错误。 B 项对应第三 段“……进入风格化消费的时代, 新团体并不是用年龄、 种族、 职业等决定社会经济阶层的客观指标来划分 的”, 可知职业不是指标之一, 属于曲解文意, 错误。 C 项对应第八段“但当消费者以生活方式为依据寻求 身份认同的时候, 意味着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文化上拥有决策权”, 可知 C 项说法过于绝对, 错误。 D 项对应 第八段“西方进入消费社会……而是关注消费品的符号意义”, 符合作者的观点。 因此, 选择 D 选项。

单选题

 最适合做文章关键词的是: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 文章先通过背景铺垫引出我国的身份认同发生了转变, 第二段指出消费设定了人格, 一切都指向了分化, 第三段通过发达国家的经历指出这种分化叫风格化消费的时代, 是以消费建立起的身份认同来组合的, 第 四段指出身份的重要性, 第五段指出新的社会坐标体系就是生活方式, 后文具体介绍消费对于生活方式转 变的影响。 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是“消费”“身份认同”“生活方式”, 对应 A 选项。 B 项的“个性表达”、 C 项的“多 元化”和 D 项的“社会坐标体系”均不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因此, 选择 A 选项。

单选题

这段文字是一组文章的前言, 这组文章最可能围绕下列哪一主题展开?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下文推断。 观察前言内容可知, 文段先指出“共同的生活方式”被淡化, 一切都指向分化, 接着围绕“生活方式的转向” 加以论述。 根据话题一致原则可知, 这组文章最可能围绕“生活方式”这一主题展开。 B 项“消费观念”、 C 项“社会阶层”、 D 项“消费模型”均话题不一致。 因此, 选择 A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