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在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作为他鼓吹变法革新的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平均”论,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他对自己所处的晚清社会的基本看法是“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龚自珍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他宣称:“有天下者,莫高于平之之尚也。”这是说,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王心一平,则人心正,物产不断增多,贫富对立也就随之消除了。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皇帝的“善心”上,这是龚自珍的思想局限。
龚自珍预感到清王朝的统治将面临严重危机,他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社会发展了,统治者的制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此,他大声疾呼:“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龚自珍主张自上而下进行一些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防止激进革命的爆发。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的人。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