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备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 新“二十四孝”标准,无疑是对古时“二十四孝”标准的颠覆。因为时代变迁,传统的封建礼仪和封建观念丧失殆尽,其代表的对“孝”的理解也完全变了。实际上,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集大成者,旧的“二十四孝”中很多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已经不符合新社会的新要求。“新孝”相对于“旧孝”,无疑是一种继承与发扬。 新“二十四孝”标准最大的进步和亮点,就在于它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充满了时代气息。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则意味着观念上的一种突破。这些在旧“二十四孝”中,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新“二十四孝”先天就比旧“二十四孝”更有普适性和先进性。 但是,我也认为,孝道作为一种人类道德范畴的要求,实际上不可能有准确的标准可言,不管是旧的“二十四孝”还是新的“二十四孝”,对于社会起到的主要是一种提醒和倡议的作用。因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条件、情况都不一样,对“孝”的标准也有所差异。 在山西,有一个大学生,背着残疾的妈妈到大学校园里,一边读书一边尽孝,这也是新时代的孝道的体现。因此,中国人对“孝”的重视超过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和文化。“孝”本身没有定义,关键是每个人如何看待“孝”。 因此,我们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二十四条标准去要求自己,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这二十四条标准当做一个目标。只有尽孝,才能传承中华美德;只有尽孝,才能获得人格与尊重。
【正确答案】[逻辑问题解析]: ①时代变迁,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也完全变了,恰恰相反,古人与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却是异曲同工; ②既然新“二十四孝”是对古时“二十四孝”标准的颠覆,为什么又说“新孝”是对“旧孝”的继承与发扬? ③说新“二十四孝”先天比旧“二十四孝”更有普适性和先进性,这一结论也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旧“二十四孝”在古时也是非常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的; ④既然说新“二十四孝”具有普适性,为什么还说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对“孝”的标准也有所差异? ⑤大学生尽孝的实例只是一个个例,而且缺少中国与国外的对比,得不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超过其他国家的结论; ⑥“孝”本身没有定义,关键是每个人如何看待“孝”,这一推论是没有理由的,文章没有任何一个论据证明这一点; ⑦只有尽孝,才能传承中华美德,才能获得人格与尊重,这一结论与文章的论据缺乏联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