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演唱《春江花月夜》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了解“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歌曲的学习演唱中,感受古诗与声乐结合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及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对比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

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歌曲《春江花月夜》,了解“鱼咬尾”的创作特征;对比不同形式的《春江花月夜》。

(2)(一)导入教师多媒体展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并配以民族管弦乐队伴奏,引起学生兴趣,引出可以用演唱的方式现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

(二)新授

1.初步感受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演唱版,学生聆听。

2.旋律演唱

(1)教师出示图谱,学生自行演唱旋律;(2)教师弹琴伴奏,学生集体演唱旋律部分;

教师提问:歌曲中的连音线的作用

3.“鱼咬尾”讲解教师提问:在旋律演唱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并举手发言:每一句的尾音与后一句第一个音一致教师讲解鱼咬尾的特点。

4.填词演唱(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大致讲解歌诗词中的含义以及意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2) 学生自主填词演唱歌曲,最大限度保留歌词意蕴。

5.完整演唱教师弹琴伴奏,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6.对比欣赏教师播放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洋交响乐队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学生将二者与演唱版进行对比,说一说学生最喜欢的版本和原因,分享给大家。

《春江花月夜》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不需详细教唱,在初步感受环节注重“听”。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并不陌生,所以教师需强调学生可能忽略的部分,例如:连音线的作用。大多数七年接学生多很多作品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讲解旋律的创作手法,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学生明确作品的内容后,就可以填词演唱,此时教师应强调的是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整首作品演唱结束后,顺势将学生比较熟悉的民乐版和西洋乐版与本课学习的声乐版作比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欣赏的版本并介绍给大家,不仅巩固了本课的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和辨析,提升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