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1) 商品劳动二重性理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 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从另一方面看,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
①二者的统一性体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a.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性来看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b.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只有量的不同;
c. 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是商品经济下的历史范畴。
(2) 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 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 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 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 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 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 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 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平均利润理论、 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等等, 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