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经济学家斯图亚特曾明确提出:“一国的货币数量,和世界上其他部分相比,不论有多大,能够留在流通中的,只能是问富者的消费和贫者的劳动几成比例的数量,而这个比例不是决定于国内实际存在的货币量。”亚当.斯密也指出,“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货币流通量“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量”。大卫.李嘉图则说道:“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 请针对以上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指出上述思想属于何种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2)概述其典型代表理论的主要思想; (3)比较一下上述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差异。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古典学派。 (2)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二是剑桥方程式。这两种形态的共同特点是仅从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研究货币,从而货币实现功能的场所无疑仅为商品市场。 (3)凯恩斯认为,货币的实际供给量(m)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以下三点: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这一需求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的货币量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需求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L.=L.(Y)。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取决于利率(r),L 2 =L 2 (r)。 所以,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L 1 +L 2 =L 1 (Y)+L 2 (r)。 而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而仅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货币只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发生实际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货币面纱论”。 该货币数量论的来源: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Y=总产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 由于短期内认为Y和V都是不变的,得出: 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