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内部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巴克利、卡森和拉格曼等人提出。该理论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导致的市场交易成本增加,通过FDI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降低交易成本、交易风险。
(2)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①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②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③规模经济的经济追求;
④转移定价的实行。
(3)市场内部化的实现条件:只有当内部交易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市场内部化才是确实可行的。
(4)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
①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②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各项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
③由于制定有效的、有差别的转移价格带来的经济效益;
④由于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⑤长期保持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⑥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外部交易成本包括:资源成本、通讯联络成本、国家风险成本、管理成本。
(5)内部化理论核心观点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6)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