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看法。
 
【正确答案】社区建设是指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1)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①我国的社区建设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社区广泛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社区服务。社区和社区服务的观念开始被人们广为接受。随着改革深化和社区服务工作领域的拓展,其它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社区在现代城市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社区服务已经不能包容新的实践内容。 ②1991年,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正式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新的概念,旨在加强社区全方位的建设,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全国各个城市以此为契机,在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出的新的要求。 ③199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进程,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先后分两批确定了26个城区作为实验区,占全国城区数的3.3%,分布在19个省市自治区。在这项实验中,突破原有社区行政化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成为实验的重要内容,各实验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各实验区对原来的居委会进行了5项改革: a.建立新的社区自治组织 各实验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 第一,上海市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分离的工作体制; 第二,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社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区自治体系,分类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 第三,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社区建设协会和社区中心。 b.研究确定社区建设的内容 目前各实验区开展社区建设的项目有多有少,内容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 c.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 各实验区在解决社区居委会干部的问题上,普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既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了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安置了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为他们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d.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 各实验区普遍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把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南京市已经层层建立了社区服务统管机构。 e.科学合理划分社区 各实验区在探索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绝大多数社区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即适合自治的辖区,便于管理、便于自治、便于资源共享。开展试点工作的城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范围进行了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作为社区辖区。 ④社区建设在中国方兴未艾 政府和公众都认识到,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2)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①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既与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社区建设也具有自身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的。 a.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社会改革的伟大进程之中,这个进程同时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以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 b.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②“单位制”的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其两个突出的表现是: a.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事实上是由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管理,政府是城市社会的唯一管理主体,实行和政府科层体制相一致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成员(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福利、娱乐等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包。这种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 这些社会成员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充分就业”产生的无单位隶属的下岗失业人员,非公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非隶属传统单位的社会成员,由于原来企业单位破产倒闭产生的失去和传统单位联系的社会成员,等等。 b.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 第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逐步转向市场导向,主要实现企业本身的经济功能,原有体制下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功能逐渐和企业剥离。单位制的逐步消解对城市社会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单位的功能型转变要求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从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同时也为实现着这一功能提供了新的社会空间。 第二,脱离了原有单位保障的城市居民和家庭也迫切需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满足他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和多样化。 ④在这一体制背景下,我国政府和人民逐步认识到社区的重要作用。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地,社区可以承担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各项社会政策的实现场所。同时,人们也从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中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不是把社区改造为由政府直接管理和提供服务的新单位,而是必须依靠社区居民自身的力量,挖掘潜力,在政府的支持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来解决本社区所面临的问题。 ⑤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和一般的社区发展不同,中国的社区建设不只是一种社会工作,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一项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