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英国著名传教士理雅各25岁即来华传教, 他不仅主张传教士与华人平等, 甚至还主张走中西宗教相互融合的道路。 理雅各很推崇孔子, 提出: “孔于是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 中国黄金时代箴言的诠释者和解释者。 过去, 他是中国人中的中国人, 现在正如所有人相信的那样, 他应以更好的和最崇高的身份, 代表着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
请简述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并结合史实论述孔子儒学经典、 孟子、 汉代经学至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

 (1)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 “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一方面“推己及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 不想做的事情, 绝不要强加于人。 一个具备了“仁”的人, 必须“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必须“言忠信, 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 那么,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这样, 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 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②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主张“正名”, 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 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 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2) 孔子儒学经典、 孟子、 汉代经学至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
①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 由其弟子记录和整理他的话而成的《论语》 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倡导仁者爱人, 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主张“正名”, 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 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 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②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学大师是孟子
a. 孟子据说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 一生不曾做官, 专以讲述为业。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 一书中。 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或“孔孟之道”。
b.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在“仁学”理论方面, 孟子补充提出了“义”, 仁是发自内心之爱, 义是所以为人之道。 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这就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c. 在政治思想方面,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主张, 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同时, 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仁政”的观念, 即主张国家要养民, 要实行“仁政”, 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 无疑对后世的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由先秦进入汉代, 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
a. 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 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 经济、 伦理、道德、 哲学、 礼仪、 教育、 文学、 艺术、 史学、 法律、 宗教及民间习俗等等。 “经学”是从研究“六经”开始, 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b. 今文学家, 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 认为孔子删订六经, 是为了托古改制,是为万世立不易之法, 尊孔子为经学之祖。 他们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 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 因而受到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被立为“官学”, 到西汉末年已开始衰落。
c. 古文学家则尊崇周公, 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 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 因而比较注重名物训诂, 多以考据为特色。
④宋代以后, 形成宋明理学
儒家学者抛开传统的训诂、 释义, 而直接对经书的原文“义理性命”进行剖析,形成宋明理学, 开辟了儒学的新阶段。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 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a. 理学的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 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 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 如唐代韩愈、 李翱所主张的那样; 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 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 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于是北宋有“理学四大家”——周敦颐、 张载、 程颢、 程颖。
b. 南宋, 由朱熹(世称“紫阳先生”) 集理学的大成。 朱熹继承北宋诸儒, 糅合佛、 老,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以“理”和“气”解释宇宙、 人生, 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 “气”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 阴阳二气交合变化, 才生成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 朱熹认为, 理气相合而成人, 气中之理,即是人性。 他的学说与二程一脉相承, 故合称“程朱理学”。
c. 与朱熹同时, 江西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 的见解与朱熹又有不同。 朱熹主要继承了二程的“理”, 认为人性即是真理; 陆九渊则主要继承了二程的“心”,认为人心即是真理, 断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强调“心”与“理”合一,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自己心中。 为此, 朱、 陆之间展开辩论, 理学至此, 已发展到高峰。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