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齐心协力,为“失独者”重燃希望
曾经,在国家“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政策号召下,很多人积极响应,毅然选择了“只生一个”。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子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带走了他们唯一的寄托和希望,使他们成为痛苦而绝望的“失独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100万个,“失独”问题已然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作为父母,不幸失去自己百般疼爱、寄予无限厚望的子女,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很多人因此整日沉浸在痛苦和煎熬中,甚至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即使有的人坚强地挺了过来,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他们终会老去,而生病后由谁照顾、年老后由谁赡养、临终后事由谁处理等,是他们不敢想象的未来。还有的人本来收入水平就不高,又为子女看病或受教育等花去很多钱,从而面临着经济难题,甚至连日常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对此,任谁都不能坐视不管,政府、社会及每个个体必须有所作为,使这些曾经为国家计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失独者”充满希望且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
政府关注是基础。从《中国计划生育条例》中对“失独父母”有“给予必要帮助”的规定,到各地每年向“失独老人”发放数额不等的补助金,再到“‘失独老人’可按‘三无’老人提供赡养”,无不体现着政府对“失独”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失独家庭”救助和保障机制,使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上升到国家和制度层面,于法律有据,于政策有依。
社会关怀是延伸。“连心家园”每月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使很多“失独者”重拾生活勇气,心灵有了停靠的港湾;“妈妈之家”自制的疗伤秘方使“失独母亲”感受到了人间温情,并渐渐从痛苦中走出来,乐观地谋划未来的生活。对于“失独家庭”的关注和帮扶不应仅仅视为政府一方的责任和义务,社会上的各个单位、各种组织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失独家庭”共筑爱的堤坝。
个人关爱是补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和关爱自己及他人的父母既是美德,更关乎责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和帮助“失独者”,也可以积极呼吁和倡导周围的人关注“失独者”,即便不能如此,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内心默默地祝福他们也是有着特别意义的。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人人如此,大家协作共进,必将凝聚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能量。
失去子女,是“失独父母”都不愿回忆的过去,但是未来的生活还得继续,相信只要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给予他们无私的关注、关怀和关爱,就一定能使他们从痛苦、绝望和困难中走出来,勇敢而快乐地迎接明天的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