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我同意上述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1)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选择性机制” 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将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它们像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从外到里依次环绕受众,抵御反面信息。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总是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内容)。如果不能选择性接触,受众会对接触的媒介和信息进行选择性的理解,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使之与固有认识相协调,而不是相冲突。此外,受众还会进行第三层过滤——选择性记忆,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活动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海量信息,却在某些方面也使人们的受众选择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活动不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是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受众可以更容易地选择性接触和注意那些被他认同的部分,抛弃不认同的信息。复杂的信息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受众某些简单的成见,“自以为是”的受众也更容易运用选择性理解来解释信息的符码。如果这样也做不到,受众便运用选择性记忆,简单地忘掉与自己观点冲突的信息,互联网上信息的丰富程度让这种遗忘变得自然而然。 (2)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由于一致性和从众心理的存在,群体交流中容易发展处一种凌驾于个体思维之上的群体思维,这种群体思维往往以大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为基础,一旦产生就会对个性思维产生制约控制。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研究表明,群体讨论尤其是在观点相似的人群中的讨论,通常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也就是强化大多数成员最初都赞成或最初都反对的观点,从而产生群体极化效应(Group Polarization),使群体决策更偏离理智。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和合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态度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很大,受众接受的信息是经过圈子过滤的,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群体一致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结越来越便利,不但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等客观限制,联结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使得具有相似意见的小群体更容易形成,持相同意见的人组成的圈子会形成一张过滤网,人们不断接触与自已相似的观点,不断加深对观点的确定度,形成极化。而面对不同意见时,圈子里的成员会集体排斥,这种几乎毫无成本的集体排斥使得互联网群体免受不同意见的“干扰”,长期而言更加深群体极化。 (3)“信息茧房”问题 除了上述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某种加强,从而导致极端观点的出现之外,互联网时代还催生了一些新的信息传播问题。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随着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为抢夺的稀缺资源。当下个性化信息推荐成为应对信息爆炸而个体信息处理有限的困境的有效方法,例如“今日头条”就是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和偏好,描绘用户的兴趣图谱,进行信息定制和个性化内容推送。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数字乌托邦》和《网络共和国》中论述了“信息茧房”现象,并明确表示了对“信息茧房”导致的“群体极化”等问题的担忧。社会群体不并试图争辩、让人信服或参与公共思考,而是简单化地表达一些声称,这些声称不是出于说服他人的意愿,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归属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发达导致社群内交流十分高效和便利,但社群之间却出现撕裂,彼此视之为异类,无法达成共识,极端性的观点因而更容易产生。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