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瑞银对自身风险缺乏监控
据说伏尔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见到一个瑞士银行家从窗口跳出去,跟着他跳,肯定能赚 钱。”如今,瑞士银行家的行为却再也不值得信任了。
瑞银(UBS)因有组织地操纵官方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而被处以14亿瑞士法郎的罚 款,这对许多银行都会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不过,过去20年瑞银一直在对投资银行部门实行罕见的糟糕管 理。这次不过是上演了关于野心、无能和渎职的又一幕大戏。
令人震惊的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事实是,瑞银的名称“UBS”什么都不代表。1998年瑞士银行公司和瑞士 联合银行合并后,该集团的名称就仅仅是一串首字母。而为瑞银带来最大麻烦的投行部门,则是由华宝、 普惠、迪伦里德几家银行拼凑而成的,始终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
一次又一次的事件暴露出,瑞银高管们对下面发生了什么几乎一无所知:2008年金融危机中,瑞银在 信用衍生品上亏损了380亿美元;私人银行客户逃税的丑闻令瑞银不得不支付7.80亿美元罚金;流氓交易员 奎库·阿多博利令瑞银亏损23亿美元,瑞银却无力阻止。
另一个意义更广泛的教训是,在投行这样瞬息万变的业务中,只有进行严格管理才能阻止Libor丑闻这 类事件中的不当行为。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瑞银领导的多家银行把资金交付到它手里,它却缺乏管控 这些资金的专业技能。
值得称道的是,瑞银对2008年危机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反思,在那次危机中,瑞银的董事会未能深刻 认识到已持有过多的次级债务,结果不得不由瑞士央行出面纾困。为此瑞银委托苏黎世大学教师托比亚斯· 施特劳曼分析为何瑞银忽略了潜伏的金融灾难。施特劳曼的结论是:“由于无数的风险报告、内部审计以及 外部审查总是得出正面结论,导致最高管理层太过自满,错误地相信一切都处于控制当中。瑞银并不缺少 风险意识;它缺乏健康的怀疑精神、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强大的领导力。”
在施特劳曼的报告于2010年10月发表时,瑞银当时的董事长卡斯帕·维利热发誓情况已经改变,他告诉 股东,投行内部的业务部门正被“严密监控”,并且已从交易转向了咨询及客户服务。“因此自营交易已经大 幅减少。”
仅仅一个月之后,瑞银投行部新任首席执行官卡斯滕·肯格特表示,该部门需要为股票部门“重新装上 涡轮增压系统”,而阿多博利所在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部被鼓励承担更多交易风险。正是同一时间, 投行部的交易员们一直在操纵Libor直到年底。换句话说,在这家银行因其前任领导层的认识脱节而差点崩 溃后,该行新领导层进行了一次彻底调查,改变了管理方式,实行了新的控制措施,却又一次落入了完全 相同的陷阱。对于投行部所发生的事,该行领导层描述的情况(也许他们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和真实情况 牛头不对马嘴。
这种现象并不是头一次发生。1998年,由于卷入亚洲金融危机,并且过度投资于注定失败的对冲基金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瑞士联合银行被瑞士银行公司收购。从那之后,瑞银的全球野心就成为一大不稳 定因素。正如施特劳曼指出的,这其中的问题在于,瑞银不愿意承认它的野心。该行“不是唯一一家,也不 是第一家,相信自己能极大扩张资产负债表、而不必承担巨额风险增长的银行。”
即便是对高盛这样拥有悠久交易历史和富有凝聚力文化的老牌投行,监控其员工行为仍然困难重重。 而瑞银试图通过雇佣外来人员以及收购其他银行,尽可能赶上华尔街的步伐,其监控员工的难度远远超出 了其能力范围。
鉴于瑞银屡次未能遵守自己作出的承诺,合理的解决办法是缩减业务。瑞银10月份正是这么做的,当 时在监管机构以及更高资本标准的压力下,瑞银宣布将大幅裁减其固定收益(债券)部,正是这一部门导 致了许多亏损。然而,投资银行的进入、管理(大量收入都被员工抽走)和退出成本都很高。今后三年瑞 银打算裁减1万个工作岗位,并且将衍生品和债券方面的投资逐步减少数十亿美元。巴克莱分析师杰里米· 西吉将瑞银面临的这一挑战比作“拆除一个正在运转的核电站”。
即便瑞银能做到,它仍然需要摆脱某些一直为它带来失败的因素——它需要对其余业务加强控制。瑞 银新任董事长、前德国央行行长埃克塞尔·韦伯表示,他希望在瑞银逐步培养起与德国央行类似的公众服务 精神:“我们需要对企业更加关注,我们需要更多团队精神。”通过Libor丑闻的调查来判断,瑞银某些部门 几乎毫无这种精神。相反,纵容个人主义疯狂滋长,交易员通过哄骗和贿赂其他内部交易员及外部经纪 人,操纵官方合同价格以赚取最大收益。
回顾瑞银的过往,与其说它是一家腐败或欺诈性的银行,不如说是一家无知而疏忽大意的银行。为了 获得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瑞银走了太多捷径,而这个行业却偏偏需要极端小心。如今,瑞银终于到了不得 不改变其旧有方式的时候了。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英国银行家协会根据其选定的银行在伦敦市场报出的10种货币银行同业拆借 利率的总称,对每一种货币利率进行取样并平均计算成为其各自基准利率,它们是目前国际间最重要和最 常用的市场利率基准。如果一家或多家银行有意将某利率目标定高或定低,该利率就有可能被操纵,特别 是上世纪90年代末当银行间拆借利率成为利率期货的一个重要基准后,更是如此。)
(选编自金融时报中文网,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加普,译者/简易,2012年12月28日)
问题:
请结合决策权配置、激励与绩效测评等理论分析瑞银存在的问题。
瑞银存在的问题:
(1)权力过于分散,使缺乏信息和技能的下属容易错误造成利益损失,领导层对公司真实经营情况了 解失真。如瑞银领导层描述的情况(也许他们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和真实情况牛头不对马嘴,监控其员工 行为困难重重。
(2)绩效测评方式存在漏洞。如瑞银某些部门纵容个人主义疯狂滋长,交易员通过哄骗和贿赂其他内 部交易员及外部经纪人,操纵官方合同价格以赚取最大收益。
请根据金融业务的特点,结合相关激励理论讨论瑞银激励协调系统的改进设计。
暂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