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试述北宋初期道学先驱思想的一般趋向有哪些?
 
【正确答案】中唐后,门阀士族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使得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开始发生改变。许多农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和中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官吏的主体。在政治态度、伦理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他们呈现出与以前门阀士族不同的特点。 (1)崇道抑文 ①文以载道 反对空洞、浮华、形式化的文风,强调文章要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把文学革新运动与复兴孔孟之道结合起来。他们依据儒家的道来批评浮华艳丽的文风,认为文是用来表现道的,这就突出了“道”的问题,暗示了以后道学的兴起。因此,韩愈以来的古文运动被周敦颐概括为“文以载道”,这显示出文学革新同道学运动之间的某种联系。 ②明体达用之学 欧阳修主张用“道胜”而不是以“文胜”来反对日益形式化的文风。石介也认为:“三纲,文之象;五常,文之质也”。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之学”,为后来道学家所推崇。他主张圣人之道分为体、文、用三个方面。“体”是指儒家的仁、义、礼、乐等道德规范,“文”是指儒家的经典体系,“用”则是指在现实当中运用这些原则与理想。这里的“明体”实际上就是“明道”。 (2)尊崇经典 尊崇经典,反对虚文,强调道的重要,必然要求从思想上、文字上向经典回归。范仲淹长于六经,尤其精通于《易》;欧阳修编著《易童子问》;孙复长于《春秋》。但是,该时期对经典的解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反对汉唐时期繁杂的章句训诂之学,重视对义理的理解,对经典大胆质疑,力图对其进行重新解释。实际上,这种趋势与道学运动并不矛盾,重道轻文必然要求对经典做合理的阐释,以正确理解“道”。该时期,对经典的阐释形式不再拘泥于传注,形式比较自由,道学家主要用语录体来表达思想。 (3)排佛 应对佛教的挑战是刺激宋明理学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石介继承了韩愈对佛教的强烈批评,认为佛教破坏了君臣、父子之间的人伦常道,尤其破碎、毁坏了圣人之道。欧阳修也认为佛教“奸且邪”,但是他主张“修其本以胜之”,即根本的办法是宣扬圣人之道。孙复抨击佛教“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绝去君臣、父子、夫妇之人伦常道。由此可见,对佛教的排斥是直接以圣人之道为追求目标的。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