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1) 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 经济政策手段具体包括经济手段(财政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具体包括:
①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 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税收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
②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 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 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c. 公开市场业务。 此外, 政府的金融机构还可以运用贷款政策, 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 对投资风险大、 具有公益性的重要产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 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③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力量, 通过发布命令、 指令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包括信用管制、 进口管制、 外汇管制、 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 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 纵向隶属性、 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 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 从而会影响效率。 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④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法制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强制性、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⑤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 制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 因此, 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
(2) 经济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
对于同一目标, 可以采取不同政策手段。 通过评估政策手段的效率, 可得出有关政策选择的一般规则。
①目标变量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 目标变量对某一给定政策手段作出反应, 与决策者预期相一致的反应越大, 说明该政策手段越有效。 因此应选择力度较大的政策手段。
②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一般应选择较易实现政策目标及较快显示其效果的政策手段。
③政策手段对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一般应选择能对产生不合理经济现象的原因起直接作用的政策手段。
④资源成本的高低。 政策手段的运用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成本(如抑制通货膨胀, 实行银根紧缩, 可能导致经济滑坡, 失业增加)。 应选择能实现政策目标且花费的资源成本最小的政策手段。
⑤间接经济效应。 任何政策手段的运用都可能产生间接经济效应, 包括正和负的。 应选择那些间接正效应大于间接负效应的政策手段。
⑥社会政治效应。 应选择那些使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及社会政治成本最小化的政策手段。
⑦选择性和变动性。 应选择那些以一种选择性方式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和具有可变动性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