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期盼”为题,写一篇现代文,阐述你的期盼。题材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800字。 有一种蓝,它不是普鲁士蓝,也不是蒂凡尼蓝;它不是大海的蔚蓝,也不是蓝莓的深蓝,它叫APEC蓝。APEC蓝的诞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期盼驱散雾霾,渴望蓝天常驻。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期盼 一场降雨过后,北方多地出现久违的蓝天白云,许多人纷纷拍照留下这可谓“罕见”的景色,更有不少网友戏称:“蓝天照”刷爆了朋友圈!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稀罕”蓝天白云,就是因为这样的蓝天白云太难得了。蓝天白云,本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可如今却成了“奢侈品”,人们甚至想通过照片来留住这一片蓝,这是多么可悲、多么无奈的事情!生态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甚至成为人们的集体焦虑。 曾几何时,蓝天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我们甚至不曾仔细观察过那样的蓝天。而今,不请自来的十面“霾”伏,才让我们知道如空气般存在的蓝天已成为奢望。偶尔一次的“惊现”,足以让人们欢欣鼓舞。然而,想要留住蓝天,实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期盼,绝非靠拍照就能万事大吉,照片中的蓝天只能成为记忆,而头顶蓝天才是我们真正的共同期待。 如何才能实现这份期盼?蓝天白云何时才能以常态重现眼前?对这份期盼,人们彷徨过、绝望过。直到“APEC蓝”的出现给这份期待释放了积极的信号。雾霾并非不可治理,只要有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环境优美、风清气朗再现并非遥不可及。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空气污染、提升生态环境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牵涉到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应审慎而乐观,不断探索,不断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治霾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向曾经的“雾都”伦敦学习,学习它如何摆脱了雾霾,抛掉了“雾都”的帽子。1952年12月5日到9日,由于冬季燃煤、工业排放量大,加上持续几天的逆温,二氧化硫、烟尘等颗粒物聚集在伦敦上空形成雾霾,导致伦敦约12000人丧生。成千上万伦敦人的生命,换来了四年后,英国议会出台《清洁空气法》,以及此后60年伦敦与雾霾的不断抗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治理,伦敦终于蓝天重现。伦敦的努力,既包括对工业企业排污的严格控制,也包括对城市居民用灶、购买汽车等日常生活选择的限制与引导。峻法厉策和新技术应用,加上从政府、企业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支持,才让伦敦最终赢得了治霾之役。这告诉我们,清除雾霾,实现蓝天白云的期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我们坚信,只要心存期盼,有决心、有毅力,不畏惧艰难险阻,认真治理环境污染,并为之付出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蓝天、白云无须附着在任何特定关键词后面,就可以自然、轻盈地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涂画和谐中国的美丽图景。
【答案解析】解析:【构思谋篇】 材料提示明确,写作难度不大,不过要写出新意并非易事。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一要挖掘命题主旨。“期盼”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期望”“等待”“盼望”等词,但结合提示材料,我们可知“期盼”的不是自己或外在的人,而是美好的自然环境。二要条分缕析展示理由。我们为什么要对美好的自然环境保有期盼,以及如何去实现。三要精心挑选出彩素材。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达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目标。 【范文赏析】 文章主题鲜明,以人们对雨后蓝天的留恋出发,深入分析了其背后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深切期盼,接着以如何实现期盼为对象,结合伦敦治霾的实例,提出了治理雾霾的方法,最后坚定了实现“蓝天白云”的期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