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网络舆情研究方案 ①选题概述 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件曾一度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引发政府、企业、媒体和广大民众等多方力量的舆论热议,针对该舆情事件,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a.针对舆情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具体关注:该事件是否波及国内其他重要区域;是否引起外媒关注;该事件舆情延续时间的长短,是否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等等。 b.针对舆情事件发生后的主观民意诉求,具体权衡:有多少人关注事件;事件讨论的范围突破了多大的地域界限;讨论关注程度如何,网民是泛泛而谈,还是深度关注,在态度、认知和行动上有何具体表现;公众对事件当事人和责任方的态度如何,对事件有关部门的态度如何,对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评价,事件在民间所引发的刺激效应和对社会稳定的风险预期等等。 ②科学抽样 美国抽样专家科什认为,科学的抽样应该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因为科学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抽样的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本研究拟抽取以下两类样本: a.媒体信息。从体裁上,以新闻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别抽取典型的全国性媒体、天津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新闻评论;从体制上,均衡抽取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 b.网络言论。以论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主,区分网络言论来源(全国性或地方性;综合性、专业性或自媒体;持续关注或即时动态等),并对言论分析的比重进行加权。 ③内容分析 a.舆情事件分期与类型界定。本研究主要分析这一事故灾难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因此要包含舆情演变的引发期、酝酿期、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处理期、平息期和反馈期等各个阶段。该事件为生产安全事故,并牵涉公权力、司法、经济民生等问题,因此研究中需要同时关注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劳资关系、百姓民生等。 b.舆情分析基本框架。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部门形象的破坏程度,舆情分析的观点参数设置与数据分析框架应注意反映如下情况: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的主要观点与情绪是什么,民众处于认知、态度表达还是处于行动阶段;引起民众从认知到社会运动、甚至社会骚乱的程度;组织化程度与有无行动计划性;有无明确的利益诉求;有没有对现存社会体制构成巨大冲击;被反华势力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有多大;行动的对象目标明确与否,其具体指向是哪些部门甚至现存体制等。但是,舆情分析研究人员要成为“非参与性的观察者”,而不能成为“非观察性的参与者”,既要保持中立,又要敏锐,并且应慎用政治性解读。 c.不同类型舆情分析比较。本研究将针对“天津特大爆炸事故”所涉及的不同人物、组织和群体进行纵向研究:观察舆情发展过程中的中央部委形象、地方政府形象和企业形象,归纳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综合分析事件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舆情特点,得出历时的、全面的结论。 d.舆情报告图表制作。图表与列表能够清晰、直观、简洁、深刻、形象地表现舆情事件,本研究拟综合运用趋势图、比例饼图、百分比柱图、流程图等呈现研究结果,同时展现官方数据、媒体数据与本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立体化、多层次、客观地反映本次舆情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2)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 ①网络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变量因素很多,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量此消彼长,使得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呈现一种不均衡的“波状”态势。 a.通过观察天津港爆炸事件的舆情发酵过程,网络舆论传播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终结期等几个阶段,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舆论事件发生——焦点事件(事件引起人们的注意)——舆论开始出现(多种意见表达)——舆论逐步整合(意见分布趋于稳定,出现舆论群体)——舆论事件结束或退出舆论中心。 b.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并不固定,但影响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大致相同,主要有: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网民、意见领袖、社会公众、相关机构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等。 c.它们之间有时意见互为促动,有时也会出现意见博弈,各方意见力量也并不对等,这使得网络舆论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以规则的直线方式进行,而是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的“波状”态势,并且每一种力量因子的变化(或者是新的力量因子的出现)都会对“舆论波”带来影响,甚至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②网络舆论传播虽然部分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但舆论主体的从众心理仍然较为明显,极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 a.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被部分地消解了,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舆论主体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不用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在网络群体中,网民的确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b.在实际的舆论传播过程中,个人意见的表达还是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舆论主体的从众心理较为明显,“沉默的螺旋”现象仍有发生。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于是“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