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由于种种原因, 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不断增加, 来自社会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当的批评之音越来越强。 2006山东省审计高校科研经费发现仅四成直接用于研究, 接近六成用于管理费和劳务提成。 2007年在湖北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 有政协委员感言, 有些单位的科研经费是10%用来打点、 50%或以上用于非科研开支, 相当多一部分是与项目无关的会议和个人提成。 中国科协一份调查报告也提及到大量科研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 2011年12月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 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的警告。试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信息理论分析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现象。

【正确答案】

(1) 和普通商品一样, 信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 它能够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利润。 完全信息是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设之一。 但是, 在现实经济中, 信息常常是不完全、 不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中各主体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同, 即一个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知道得比另一个人多。 在社会及经济组织中,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相对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对导致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材料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导致高校科研经费得不到恰当的使用, 使得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 高校科研经费中信息不对称种类
①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 由于科研经费分配过程和分布情况的公开性及透明度不够, 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科研经费分配过程中, 有限的科研经费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部分呈现“逆向选择”现象。
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与科研经费配置不匹配。 科研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 水平高的科研人员应比水平低的科研人员获得科研经费的机会多, 但是, 科研人员在争取科研经费时各展所长, 科研水平高的科研人员在社会活动能力上往往不具有优势, 结果可能是科研水平不高但活动能力强的人申请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可能性更大。
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引发委托-代理问题。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 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 在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 科研经费投入者、 高校和项目负责人是参与科研活动的三大主体, 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科研项目被批准立项之后,科研经费投入者与项目负责人之间便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其中科研经费投入者是委托人, 项目负责人是代理人。 项目负责人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牟取私利。
作为代理人的科研人员比作为委托人的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得信息, 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 如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支出需求, 科研经费结余水平等涉及科研项目进展的相关信息。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项目负责人常常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逃避监管, 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委托人不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 使其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意愿行事的, 最终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