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逐步构建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论、 经济创新发展动理论、 经济创新发展主体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是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关键”, 为实现新发展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成为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是因为, 其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思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在新常态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的核心——创新发展理念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 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 我国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包括企业创新、 产业体系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
因此, 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取得的成就,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 产业创新为关键,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3) 中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动力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 对此, 马克思曾指出: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对生产力的作用方面。
邓小平同志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因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展了马克思科技生产力理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准确地把握了科技推进生产力、 实现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
人力资源是创新发展最活跃、 最为积极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 最为积极的因素。 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 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只有拥有了创新性的人才, 才能进行科技的创新, 才能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实现国民经济创新发展。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主体论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念, 需要从根本上落实到微观主体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企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丰体, 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创新推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的微观主体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是建立在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基础上的,而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到一个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上, 最主要的是要落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上, 因此, 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对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以单个资本主体为对象, 研究了单个资本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认为“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得商品便宜的动机”,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 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当所有的资本都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时, 就推动了全社会经济发展在新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