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僧肇的《物不迁论》的目的,在于论证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和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的假象的观点。
他从事物的“动”与“静”的关系中论证“物不迁”的命题。他解释道:“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日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日静而非动。”一般人看过去的东西没保留到今天,认为是“动”;而僧肇认为,站在“过去”的时间立场上看,事物正因为坚持“本性”未变,所以它才属于“昔物”,而未成为“今物”,所以它是“静”的,所以是“不迁”。他说:“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主张“动而非静”的人既然认识到“往物”不再来,即“往物”只存在于过去时态,而不存在于现在时态,那么,应该懂得“今物"也只能存在于现在时态,而不会流向别的时态,就不应该坚持“今物”还会成为过去的运动观。承认事物变迁者的错误,就在于没注意到“昔物不至今”的后面存在着“昔物自在昔”的内涵。“昔物”并非没有了,它仍存在于“昔时”,是永存不失,故谓“物不迁”。
《物不迁论》最后将“不迁”的观念巧妙运用于佛教因果论上,宣扬“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认为因能生果,原因在于“因不昔灭”,也就是物并没丧失;但是“因”一旦生“果”,那么“因不来今”,表明“业”已得“报”。就这样,他用“物之不迁”证得因果不灭,以因果不灭论说明三世因果的必然性和修行成佛的可能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