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试论朱熹未发已发说。
【正确答案】二程以后,从杨时到罗从彦,到朱熹的老师李侗,都比较强调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这一系在理学史上被称为道南学派。朱熹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旨诀。”但他开始对此工夫并没有契入,他说:“向虽闻此而莫测其所谓。”“丙戌(1166年)之悟”后,他认为人只要活着,心就处在已发的状态。未发只能是性,已发的是心。这样,他放弃了李侗教给他的体验未发气象的工夫,而注重在已发的念虑上先察识后涵养。这一看法,明显是受了湖湘学派的影响。 但是不久以后,他发现这种工夫存在很多缺陷,“其日用意趣,无复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躁迫浮露,无古贤气象。”也就是说,只用这种工夫并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深潜纯一”,即缺乏未发时候的工夫。而且此种以性为体、心为用的体系中,情的地位也没有被考虑。 1169年,朱熹又有了“己丑之悟”,这时候他改变了以前性体心用的看法。他认为心包括未发和已发两种状态。未发是指“思虑未萌,事物未至”的相对静的状态,而已发则是思虑已至、应事接物的状态。换句话说,未发就是心寂然不动的时候,已发是指心感而遂通的状态。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只是有“寂然”和“感通”的状态差异而已。尽管心处于未发“寂然不动”的状态,但心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这样,工夫不仅要用在已发之上,未发之时也要用工夫。这样,他就建立了内以主敬、外以致知的工夫体系。这样,朱熹就为敬中涵养留下了位置。这正是朱熹一直考虑的问题:“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日用工夫亦止于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以故缺却平日涵养一段工夫。”此时,朱熹对心性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考虑,他不再坚持性体心用,而是认为性体情用,心则“统性情”。他说:“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这样就为情留下了一个位置。这样,其工夫也主要落在如何控制引导情,让其运行符合性的规范,这也就是“心统性情”之“统”字的一个主要内涵。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