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关系及其历史地位。
( 1 ) 知行关系
针对朱熹的 “ 知先行后 ” 说, 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即 “ 知行合一 ” 。
①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 这里说的 “ 本体 ” 是本来状态、 属性的意思, 即 “ 知行 ” 就其本来状态、 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 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 阳明 “ 知行本体 ” 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 即在道德实践过程中, 道德意识和行为是同时并在、 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的, 更不是一先一后的关系, 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的 “ 知而不行 ” 的现象。
②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 “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 ”
a . “ 知是行之始 ” , 对于外部行为的展开来说, 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 从此意义上说, 知就是行。
b . “ 行是知之成 ” , 行对于知来说, 是思想观念的完成和实现。 从此意义上说, 行也就是知。从这方面看, 知行两个范畴是相互包含的, 知行是合一的。
③真知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
王阳明认为,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 所谓的 “ 知 ” 一定包含着行, “ 知而不行 ” 只能算 “ 未知 ” 。 即使在一般的认知活动中, 也存在这种情况: “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 ” 就我们痛和寒的感受(即知) 来说, 必定是我们亲自体验过(即行) , 才能够获得。 可见, 在这种情况中, 知行也是不能分开的。 阳明又举例了说明要想获得知识, 同样离不开亲自参加实践。 阳明肯定知识来源于实践, 这是正确的。
④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
阳明强行必须有知作为主意, 不能脱离知的指导, 否则就会成为盲行。 所以他说: “ 行不能明觉精察, 便是冥行。 ”“ 明觉精察 ” 就是用来形容知的特性的词语。 另一方面, 知也不能脱离行, 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 才能得以完成, 即 “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 便是妄想 ” 。 “ 真切笃实 ” 是用来形容行的词语, 阳明却用来说明知的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 即知行相互包含, 相互规定, 不可割裂。
( 2 ) 地位
知行合一说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 是为了反对当时 “ 知而不行 ” 的状况而发的, 与其 “ 心即理 ” 和 “ 良知 ” 学说具有内在联系。 这一学说,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来许多哲学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包括孙中山。 王阳明针对性地首倡 “ 知行合一 ” 论, 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 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