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某地区,数百万亩的树木受吉普赛蛾幼虫大规模侵扰而掉叶,这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研究这些虫害突发现象时,科学家发现受影响的树木将有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从而抑制了来年蛾幼虫的生长,因为卵的数量与蛾的个头大小直接相关,而蛾的个头又取决于它在幼虫时期获取营养的程度。因此,树木的防御机制会对吉普赛蛾的生殖力产生影响。
此外,吉普赛蛾也易于受到核酸多角体病毒即所谓萎蔫病毒的攻击,这种病毒在蛾幼虫突发的年份是蛾幼虫的重要杀手。蛾幼虫吞食了带有病毒(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小球体中)的叶子,便患上萎蔫病,而被摄入的蛋白质小球便溶化,释放出数以千计的病毒或病毒体,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繁殖至足够的数量,填满蛾幼虫的整个体腔。蛾幼虫死去时,病毒体被释放出来,并被包裹在一个从蛾幼虫的组织中合成的新蛋白质小球体中,等待被其他蛾幼虫吞食。
苯酚经常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同时摄入病毒和树叶对蛾幼虫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大量苯酚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因此,虽然苯酚可抑制蛾幼虫生长,但正是这些苯酚也能使萎蔫病毒丧失能力,从而帮助蛾幼虫存活。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中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
深入研究表明,蛾幼虫对萎蔫病毒产生免疫,这与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愈发严重的掉叶现象相关。树木自身的防御反而提高了蛾幼虫受萎蔫病毒感染的______,致使蛾幼虫种群日趋密集,但与此同时却不会变得更加易受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原因,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出了它们付出的代价。
单选题
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能力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
- B.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蛾幼虫蛋白质活性
- C.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量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
- D.苯酚对吉普赛蛾幼虫必然有益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含有大量苯酚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可知,对蛾幼虫而言,苯酚并非必然有益。只有当苯酚含量过高,抑制萎蔫病毒发挥效用时,才起有益作用。故D项说法不正确。
单选题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 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产出的虫卵变小
- B.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 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 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第一段可知,是苯酚使雌蛾生产出的虫卵变小,而非萎蔫病毒,故A项错误;由第三段可知,苯酚因为使萎蔫病毒丧失杀伤力,从而使蛾幼虫免遭萎蔫病毒的杀伤,而不是“苯酚作用于蛾幼虫”,B项错误:由“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可知,C项与原文意思相反。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D项表述正确。当选。
单选题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 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免疫力不会减弱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阅读文章可知,萎蔫病毒是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故C项错误,当选:其他三项均可从文章中找到推断依据。
单选题
填入最后一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提高”与“范围”、“界限”、“可能”搭配不当,排除A、C、D。“阈值”指引起应激反应的临界值,与文意相契合。故本题答案为B。
单选题
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之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对上文“整齐”一词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剪裁文章,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 B.内容条理清楚。体例前后一致
- C.按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建立自己的体系
- D.对材料的取舍和剪裁使结构完整,体例划一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由“成一家之言”、‘合一炉而治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可知,司马迁的“整齐”最主要的意思是:按照一定标准取舍材料,贯穿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此相符的有A、C,但A项“裁剪文章”表述有误,司马迁是对相关史料进行取舍,并非简单地裁剪文章。B、D项没有体现“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C。
单选题
随着发明和发现的产生,随着制度的发展,人类的心灵必然因之而愈来愈开豁,人类的脑子也在逐渐变大,尤其是大脑部分。在蒙昧阶段,人们要从一无所有的环境里想出最简单的发明是极其困难的:在这样一种原始生活条件下要发现任何可资利用的物质或自然力量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当时人类心智发展之迟缓是不可避免的。要把这样一些蒙昧初开、野犷难驯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当然也是十分困难的。毫无疑问,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是最难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
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______。
- A.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是野蛮阶段开始的,而在蒙昧阶段,这一切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 B.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开始于蒙昧阶段,但由于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 C.通过蒙昧阶段发明、发现和建立制度的困难,说明原始人智力发展迟缓的原因
- D.在蒙昧阶段,人类无发明、发现和制度可言,而这三者是野蛮社会开始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二者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时间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文段的中心句是“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是最难于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由此可知,蒙昧阶段特别长的原因正是从无到有的困难。另外,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过程,就是发生在蒙昧阶段到野蛮阶段的过渡阶段,即“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始于蒙昧阶段,而其真正确立则成为进入野蛮阶段的标志。与此相符的是B项。
单选题
所谓肖像,是指通过摄影、雕塑、录像、美术描写、电子数字技术等手段,将自然人的五官特征、形体特征、肢体特征或者其他可识别特征等特征以物质载体或者虚拟物质载体的方式表现其全部或者局部并能够为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方式感知的形象。
下列关于“肖像”含义的解说,有错的一项是______。
- A.表现手段为摄影、雕塑、录像、美术描写、电子数字技术等
- B.表现特征包括自然人的五官、形体、肢体或者其他可识别特征
- C.表现载体为物质载体或者虚拟物质载体的方式
- D.表现范围为其全部或者局部并能够为人们通过视觉方式感知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文段指出,肖像是通过某些手段,将自然人的特征以一定方式表现其全部或局部,并且能够使人看得见的形象。“为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方式感知”不是表现的范围,表现范围应是自然人全部或局部的特征。故D项表述错误,当选。
单选题
据调查,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考大学”也是许多孩子上学的动机。调查中,“学习有兴趣”“学校较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较低,如高中学生只有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另外,过半数的小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生活有较大用处,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绝大多数认为学习知识没用。
这段文字最可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A.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
- B.多数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读书上学功利性强
- C.多数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认为学习知识没用
- D.小学生比中学生更热爱学习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高中学生只有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绝大多数认为学习知识没用”可知,中学生读书上学的功利性特别强。故B项当选。
单选题
最近,记者考察了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上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6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多达178个,占总数的23.9%。在178个不规范的招牌中,共有426个不规范字。426个不规范字中,繁体字有373个,占总数的87.6%;乱简化字21个,占4.9%;异体字25个,占5.9%;错别字7个,占1.6%。由此看来,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 A.本市商家使用繁体字居多
- B.本市应大力推行简化字
- C.本市商业用字极不规范
- D.本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监管力度不够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本段的关键在于说明“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非常多,“繁体字”和“简体字”均是不规范字的一方面。排除A、B。D项内容没有提及。故本题答案为C。
单选题
有一种动物,名叫蛰蹶,前腿如鼠,后腿如兔,长短不一的腿使它举步维艰,但它却经常用自己的利齿采噬植草给一种叫跫跫距虚的动物。跫跫距虚没有牙齿,却有强壮的四肢。于是山火来时,跫跫距虚便把蛰蹶负于背上,共同逃难。
这段寓言意在说明______。
- A.取长补短才能成功
- B.动物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 C.蛰蹶与跫跫距虚互相利用
- D.求生的本能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寓言”就是假托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说明深刻的道理或教训。B、C、D三项说法浅显,故本题答案为A。
单选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象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尔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象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 D.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可知,现实生活中的变异也称为“变形”。B项“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单选题
药物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免疫功能表现为对肌体有利的防御功能,称之为常态免疫反应;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对肌体有害的变态反应。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细胞卫士能够辨认入侵细菌并将其杀死,保障肌体健康。但有时人体的防御体系也会出现漏洞,使能引起肌体过敏的物质(即过敏源)进入体内。当过敏源进入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肌体内除了能形成专门防护肌体的球蛋白——抗体外,肌体还要动员淋巴细胞参战。当过敏源侵袭肌体时,抗体或淋巴细胞能与过敏源的分子相结合,它们结合所产生的结合物对肌体是有害的,甚至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药物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 B.药物过敏反应是指过敏源进入肌体时,抗体或淋巴细胞与其分子结合的生成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 C.有时人体的防御体系会出现漏洞,引起过敏源进入体内
- D.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态免疫反应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文段第一、二句可知,常态免疫反应是指“多数情况下,免疫功能表现为对肌体有利的防御功能”,而“药物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少数情况下“表现为对肌体有害的变态反应”。因此D项说法错误,当选。
单选题
“CoreComD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它的形成更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A项与文段中“核心能力……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不符;B项与文段中“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不符:C项与文段中“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不符。故A、B、C三项错误。本题选D。
单选题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最适合作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_。
- A.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 B.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C.塑料袋消费的利与弊
- D.塑料袋消费之我见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一些人因贪图个人方便经常使用塑料袋,然后指出这种贪图方便的后果——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标题需能概括整个文段的意思,并具备一定的吸引力。B、C项概括不准确,D项不如A项具有吸引力。故本题答案选A。
单选题
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
-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B.观察的重要性
- C.人们可以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D.科学来源于生活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由文段可知,牛顿、瓦特和马克思成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只有C项体现了这一特点。A项“难事”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观察的重要性”只是文段的一个方面,牛顿、瓦特和马克思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通过观察得来的。排除;D项虽也可由文段推出,但文段的主体是人,故意在说明的也是人们可以怎么做,而非“科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单选题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______,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填放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 A.远处零零落落的村舍,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从山下不时传夹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 B.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一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
- C.破败的庭院中,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清风从阿伊一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浓密的树叶
- D.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肃穆静谧的气氛”可知,此处突显的是“肃穆”和“静谧”。选项中,只有B项与此意境相符。A项的“叮当声……沙沙声”、C项的“簌簌……拂动着浓密的树叶”和D项的“潺潺地流着”均说明描写的环境不“静谧”,与意境不符。故本题选B。
单选题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请将以上六个句子填入横线部分,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______。
- A.③⑥①④⑤②
- B.③⑤①②⑥④
- C.⑤②①⑥④③
- D.⑤③①②④⑥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通读句子可知,横线处前两个句子应为“人格”定义的解释。唯有③⑤符合要求。首先排除A、C。再看④和⑥,很明显⑥是对④结果的承接。故⑥应排在④的后面。D项符合要求。本题答案为D。
单选题
中国空调行业正在山坡上,每一个奋力往上攀登的企业,都是身经百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了血路才得以生存的,然而,再往高峰行进的时候,稀薄的氧气会使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对于空调行业来说,只有身强体壮,才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一直缺钙,就只能坠落山脚,深陷整个行业亏损的泥潭。
对于“中国空调行业正在山坡上”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______。
- A.中国空调行业面临生存困难
- B.中国空调行业竞争激烈
- C.中国空调行业前行不易
- D.中国空调行业正奋力发展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由“然而,再往高峰行进的时候,稀薄的氧气会使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可知中国空调行业前行不易。C为正确答案。B是干扰项,“竞争激烈”仅仅是空调行业面临的诸多困难中的一个,B项有些片面。A项中的“行业面临生存困难”错误,应该是“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
单选题
“利用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以学者独特视角和通俗表达来拓宽文化的辐射面,这是一种文化对接,是文化启蒙!”对文化遗产研究情有独钟的冯骥才委员,毫不犹豫地积极评价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他说:“青少年吃着汉堡包之类舶来文化的‘粗粮’长大,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疏离太久,需要有人做工作把传统与现代对接起来。文化应该并且能够走出书斋和校园,走向社会大众。”尹继佐、莫美娟和郭华三位代表认为,这当中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新媒介使文化可以面对更广泛的受众,让思想传播更迅速,但另一方面,杨伟光、冯骥才等委员也指出:“一定要防止商业化的过度炒作,让文化启蒙者更扎实地做启蒙工作,而不是制造卖点。否则,文化产品难免步入从‘热销’到‘滞销’再到‘削价处理’的消费周期,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建树,而是狗熊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_。
- A.传统文化需要大众化传播
- B.文化传播,要市场更要品位
- C.文化传播要防止商业化炒作
- D.文化应该走向社会大众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文段借用冯骥才引出传统文化需要大众化传播,接着指出,文化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介传播得更广泛、更迅速,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商业化炒作,文化启蒙者要扎实做好启蒙工作,而不是只制造卖点。文段强调的是,文化传播既要市场更要品位。故选B。A、D两项不是文段说明的重点。C项只强调“防止商业化炒作”,过于片面。
单选题
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下列不属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评价的一项是______。
- A.第一原则事实上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
- B.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而这一逻辑是片面的
- C.如果应用这一原则,那么,势必会放弃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 D.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强化它的效果”可知,D项不属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的评价,故D项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