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新青年》于 1915 年 9 月 15 日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原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 名为《新青年》,1922 年 7 月终刊,共出版了 9 卷 2 号。《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并在五四 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至 1918 年 11 月,《新青年》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这一阶段的《新青 年》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 古,要求争取人权和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 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民国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从社会影响上看,虽然《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总体而言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猛 烈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开辟了新道路。
(2)《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宣传
1918 年 12 月,以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作为过渡的标志,《新青年》由 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 6 卷第 5 号编成《马 克思研究》专号,并写了著名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 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新青年》的社会主 义因素明显增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写文章表示同情十月革命。1919 年 12 月,他在《新青年》第 7 卷 第 1 号上发表《本质宣言》,这是《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1920 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到达上 海,《新青年》从第 7 卷第 4 号起由他主编出版。他在筹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 7 卷第 6 号编成“劳 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钊的《MAY DAY 运动史》。这一专号的出版是《新 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起点,是其向社会主义刊物明显转变的标志,为《新青年》后期 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从社会影响上看,李大钊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 的一页。而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 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青年》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标 志着我国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形势和国家的命运,标志着他们运用报刊阵地传播马克思 主义的开端。
(3)《新青年》的改组
1920 年 9 月,中共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从第 8 卷第 1 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采用先树旗帜的方 法,从第 8 卷第 1 号起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的变化。作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 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扩充了编者作者队伍,内容上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但 是它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依然采用他们的来稿。由此,《新青年》既争取了原有民主主义作者、读者逐步跟进,同时也避免了反动当局的注目。
在社会影响方面,《新青年》坚定地走上了新的道路,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了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思 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