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季礼是品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季礼精通儒家经典与孔子所倡的“六艺”,并能对时政做出独到点评;
吴国地处江南季礼却能将“仁、礼”思想理解透彻,予以教化民众带动儒家思想的传播;
较好的践行宗法制,名利淡泊,是仁德礼让的楷模;
从材料“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可以看出季札具有外交才能,能够出访他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说明季礼精通儒家经典与孔子所倡的“六艺”,并能对时政做出独到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说明季札能够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传播文明;“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说明季札讲究诚信和宗法原则。这些品质使得儒家遵从季札为贤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季礼出使各国,发展友邻关系,利于两国间睦邻发展,便于儒家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出使北方各国,尤其是保存周代礼乐文化最完备的鲁国,赢得了敬重,对秦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文化导引和贡献。
季札出访他国,有利于促进各诸侯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处处以儒家思想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有利于文化的统一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