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由于闭关自守,中国的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这种封建传统的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官学在中央有国子监,有专为宗室和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宗学和觉罗学等贵胄学校,有主要面向满族官僚子弟的八旗官学等;在地方有府、州、县学和程度较低的社学、义学等。私学根据程度大致分为启蒙教育的“私塾”和专经教育的“经馆”等。另外,还有大量官学化程度不等的书院。
在这些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早在乾隆十六年,就有因管理乏术,导致学生长期滞留官学,视学校为栖身避役之所的现象,府、州、县学教学活动亦几于停废,学生只在每月朔望到校祀孔,应付月、季考课。
(2)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清朝末期人们热衷的学问有义理、词章和考据等。所谓义理,是以程朱理学形式表现的儒家学说。清初将理学列为儒学正宗,作为统治思想贯穿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之中,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清初启蒙思想家那里是为了克服宋明理学的弊病,目的在“经世致用”。清朝末期人们所追求的学问在封建统治相对稳定的时候,可以起到装潢门面、粉饰太平,甚至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它一筹莫展,日益显露出陈腐和无用。
(3)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科举考试的弊病,首先表现在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上。整个学校教育与科举紧密结合,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完全以科举考试为依归,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科举考试在字体、格式、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命题上也常出一些偏怪的“截搭题”“枯窘题”来刁难考生。特别是其中的八股文,成为约束禁锢士子思想的工具。在科举考试过程中,各种舞弊行为层出不穷,手段花样百出。其中,“通关节”“冒名顶替”“挟带”“联号换号”等是常用的方式。清末,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既反映了政治的腐败,也反映了统治者对科举的实际功效已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