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即文教政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①录取人数增多。唐代最高录取人数79人,而宋则为1129人。
②973年,宋太祖增加殿试,防止作弊。
③宋真宗重视科举,专门写有《劝学诗》。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①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a.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c.振兴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
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②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a.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
b.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c.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d.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③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a.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b.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c.扩建太学。
d.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首先,在尊孔崇儒方面,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除武将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太宗即位后,“用文德礼治”,“尊周孔之礼”,竭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其次,在提倡佛、道方面,宋太祖为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争取南方僧侣地主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促进了佛教和佛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