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
(一)重要城市的新增加。三国鼎立,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一批新兴的重要城 市开始出现。比如曹魏,东汉临时的都城许县(曹魏代汉后改名许昌,今河南许昌 市),魏国自身最初的都城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家族的故乡谁县(今安徽亳州市),与洛阳和长安并称为“五都”。在蜀汉,汉中(今陕西汉中市)的重要性大为提 高,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
(二)经济发展的新开拓。三国是竞争时代,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有新开拓。比 如曹魏,广泛开展屯田;蜀汉在成都平原加强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孙吴在南方的经济新开拓。
(三)玄学。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形成玄学之风。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 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周易》和《老子》。他们通过这些 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这样就把 道家和儒家揉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
(四)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 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 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 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 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五 至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 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所以,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 用,其本意“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