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新建水库工程
【素材】 某市拟在清水河一级支流A河新建水库工程,水库主要功能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坝、城市供水取水工程、灌溉引水渠首工程,配套建设灌溉引水主干渠等。
A河拟建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亿m
3,设计水库兴利库容为0.9亿m
3,坝高40m,回水长度12km,为年调节水库;水库淹没耕地12hm
2,需移民170人,库周及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天然次生林、耕地,分布有自然村落,无城镇和工矿企业。
A河在拟建坝址下游12km处汇入清水河干流,清水河A河汇入口下游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亿m
3。
拟建灌溉引水主干渠长约8km,向B灌区供水,B灌区灌溉面积0.7万hm
2,灌溉回归水经排水渠于坝下6km处汇入A河。
拟建水库的城市供水范围为城市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该新区位于A河拟建坝址下游10km处,现有居民2万人,远期规划人口规模10万人,工业以制糖、造纸为主。该新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清水河干流,清水河干流A河汇入口以上河段水质现状为Ⅴ类,A河汇入口以下河段水质为Ⅳ类。
灌溉用水按500m
3/(亩
①·a)、城市供水按300L/(人·d)测算。
[注:该地区土壤含盐量为3~4g/kg,pH为6~8。]
①1亩=0.0667hm
2。
【问题】
问答题
1. 给出该工程现状调查应包括的区域范围。
【正确答案】(1)A河:库区及上游集水区,下游水文变化区直至A河入清水河河口的河段;
(2)B灌区;
(3)清水河:A河汇入的清水河上下游由于工程建设引起水文变化的河段;
(4)灌溉引水主干区沿线区域;
(5)供水城市新区。
【答案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
举一反三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2018),调查范围相关内容如下:
(1)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宜不小于500m,受回水影响河段的上游调查范围原则上与下游调查的河段长度相等;受纳水体为湖库时,以排放口为圆心,调查半径在评价范围基础上外延20%~50%。
(2)对于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受影响水体为河流、湖库时,除覆盖评价范围外,一级、二级评价时,还应包括库区及支流回水影响区、坝下至下一个梯级或河口、受水区、退水影响区。
(3)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中包括氮、磷或有毒污染物且受纳水体为湖泊、水库时,一级评价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整个湖泊、水库,二级、三级A评价时,调查范围应包括排放口所在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或湖(库)湾区。
问答题
2. 指出该工程对下游河流的主要环境影响,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1)对下游洄游鱼类的阻隔影响。由于在A河上建设大坝,造成河道生境切割,阻止下游鱼类通过大坝完成洄游。
(2)由于坝下形成减水段,河流水文情势及水生生态将发生变化。由于库区蓄水及引水灌溉,A河坝下至清水河汇入口12km的河段将形成一个减水段。
(3)由于汇入清水河的水量减少,对清水河水文情势及水生生态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4)水生生物生境及鱼类“三场”的改变。坝下河段水文情势的改变,造成水生生物生境的改变,特别是鱼类“三场”将受到不利影响或破坏。
(5)低温水及气体过饱和问题。由于该工程为年调节的高坝水库,如果农灌季节下泄库底低温水,会导致下游出现低温水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如果下放上层水或下泄方式不当,则容易产生气体过饱和;另外,下放上层泥沙含量少的清水,则容易导致下游河道的冲刷、河岸的塌方。
(6)灌溉回归水(农田退水)的污染影响。灌溉回归水含有较多的污染物,对下游河流水质和干流清水河水质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答案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4)确定环境要素评价专题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
3. 为确定该工程大坝下游河流的最小需水量,需要分析哪些环境用水需求?
【正确答案】(1)维持A河河道及清水河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2)维持A河河道及清水河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水量;
(3)A河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等;
(4)维持A河及清水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
(5)景观用水。
【答案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4)确定环境要素评价专题的主要内容”。
举一反三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生态流量相关内容如下:
(1)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包括水生生态需水、水环境需水、湿地需水、景观需水、河口压咸需水等。应根据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选择合适方法计算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及其过程,符合以下要求:
①水生生态需水计算中,应采用水力学法、生态水力学法、水文学法等方法计算水生生态流量。水生生态流量最少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基于不同计算方法成果对比分析,合理选择水生生态流量成果;鱼类繁殖期的水生生态需水宜采用生境分析法计算,确定繁殖期所需的水文过程,并取外包线作为计算成果,鱼类繁殖期所需水文过程应与天然水文过程相似。水生生态需水应为水生生态流量与鱼类繁殖期所需水文过程的外包线;
②水环境需水应根据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确定控制断面水质目标,结合计算范围内的河段特征和控制断面与概化后污染源的位置关系,采用7.6的数学模型方法计算水环境需水;
③湿地需水应综合考虑湿地水文特征和生态保护目标需水特征,综合不同方法合理确定湿地需水。河岸植被需水量采用单位面积用水量法、潜水蒸发法、间接计算法、彭曼公式法等方法计算;河道内湿地补给水量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保护目标在繁育生长关键期对水文过程有特殊需求时,应计算湿地关键期需水量及过程;
④景观需水应综合考虑水文特征和景观保护目标要求,确定景观需水;
⑤河口压咸需水应根据调查成果,确定河口类型,可采用附录E中的相关数学模型计算河口压咸需水;
⑥其他需水应根据评价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计算,主要包括冲沙需水、河道蒸发和渗漏需水等。对于多泥沙河流,需考虑河流冲沙需水计算。
(2)湖库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要求:
①湖库生态环境需水包括维持湖库生态水位的生态环境需水及入(出)湖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湖库生态环境需水可采用最小值、年内不同时段值和全年值表示;
②湖库生态环境需水计算中,可采用不同频率最枯月平均值法或近10年最枯月平均水位法确定湖库生态环境需水最小值。年内不同时段值应根据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别计算各项生态环境功能敏感水期要求的需水量。维持湖库形态功能的水量,可采用湖库形态分析法计算。维持生物栖息地功能的需水量,可采用生物空间法计算;
③入(出)湖库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应根据8.4.2.1计算确定,计算成果应与湖库生态水位计算成果相协调。
问答题
4. 该工程实施后能否满足各方面用水需求?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1)能满足B灌区的农灌用水和城市新区近、远期的供水。因为该水库的功能为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而B灌区农灌用水为:0.7×104hm2×15×500m3/(亩·a)=0.525×108m3/a,城市新区远期用水为:100000人×300L/(人·a)×365d÷1000=0.1095×108m3,两者合计小于水库的兴利库容,仅占水库兴利库容的70.5%。
(2)不能确定是否满足城市工业用水的需求,因为制糖、造纸均为高耗水行业,其规划建设的规模、用水量预测等均未知。
(3)不能确定是否满足大坝下游河道及清水河的环境用水需求。因为确定环境用水的各类指标未确定,A河坝下接纳的灌溉回归水,水质较差,而且汇入清水河后,会使汇水口下游的Ⅳ类水体进一步恶化,而A河水库的下泄水量与水质也有不确定性。
【答案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4)确定环境要素评价专题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
5. 请判定该工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该工程实施后可能对周边土壤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1)评价工作等级为生态影响型二级。①该项目为水库工程,属于生态影响型;②该地区土壤含盐量为3~4g/kg,pH为6~8;因此敏感程度为较敏感;③水库兴利库容为0.9亿m3,灌溉引水主干渠长约为8km;因此项目类别为Ⅱ类。因此,可判定该工程土壤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生态影响型二级。
(2)不利影响。①该工程实施后,如长期使周边土壤处于饱和或地下水位过高,将引起地区土壤沼泽化或潜育化;②该工程实施后,使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壤含盐地区表层聚盐和返盐,产生次生盐渍化。
【答案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3)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6)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含非正常工况)”。
对于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HJ 964—2018)应熟练掌握其污染型、生态型影响工作等级判定,以及污染型和生态型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