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1949 年以前新华社发展历程。
新华社全称为新华通讯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1949 年以前新华社发展历程如下:
(1)新华社的创建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 1931 年 11 月 7 日创办于江西瑞金县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与当时的《红 色中华》报实际上是同一个机构。1937 年 1 月,为团结抗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 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此时的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社长由临时中央政府西北 办事处主席博古兼任,实际工作则由向仲华、廖承志等具体负责。
(2)新华社的主要发展历程
①抗战爆发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被敌人封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指示的传达,各抗日民主根据 地的情况与信息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新华社向外传播。新华社每天发稿量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 五千字。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际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 发行约 400 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1938 年底,《每日电讯》改名《今日新闻》。
②1939 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统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 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人员增至三十余人,组织略具雏形。自 1939 年起,新华社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 9 个总分社和 40 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 124 人。
③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之前扩大、充 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 4 个编辑部门。各解放区的总分社、新的解放区和重庆、北 平、南京 3 个大城市的分社也先后建立。此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对新华社和解放日 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新华通讯社社长与总编辑,分别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与总编辑。在业 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与要求。
④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撤出延安。3 月 27 日《解放日报》停 刊后,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 政治评论。接着,中共中央又把新华社分成两支工作队伍,以适应战时需要。一支队伍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 赴太行山地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另一支队伍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在毛泽东、周恩来率领 的中央纵队身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充当党中央的“耳目”与“喉舌”。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新华总社编辑 部门调整建制,将原来的科、组、室调整扩充为部,设立了解放区部、国民党区部、国际部、语言广播部、英文 广播部、英译部等。在工作业务方面,加大了抄收外电工作的规模;文字广播增加了“新闻情报”项,供中央领 导机关及前方部队指挥员参考;口语广播增加了简明新闻,供行动中的野战部队收听;并且还新增了国内英语口 播新闻。在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发表了大批有影响的军事评论,影响巨大。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还成功地组 织了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这类宣传节目在分化瓦解敌军的作战意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⑤全国解放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明确规定将新华社建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真正成为代 表国家发布新闻的机关。在业务建设上,新华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任务。在组织 规模上也逐年扩大,形成了比较广泛的记者网。除文字宣传报道工作外,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 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同路透社等资本 主义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经过几年的建设,新华社已经具备了国家通讯社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