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校长主张建设正规化的学校组织,但其忽略了学校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因校制宜。学校的性质、规模、师资队伍情况等都不同,因此,机构设置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切莫盲目攀比,强求一律。如学校设不设政教处、校办公室,可以根据各校自身的情况决定。案例中,甲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一线教师仅有20多名,学生不到300人。按照林校长的规划,校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不再兼任教研组长,增设六个年级组,导致额外增加了9个领导,这样一来,会出现“人人都是领导”的局面,不利于一线教学工作的开展。
(2)林校长没有正确认识到影响学校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社会因素。学校机构的设立并非只取决于学校的因素,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学校机构的建设。例如,目前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入学高峰已经从小学转移到初中甚至高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招生数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完全有可能导致“包班制”的出现,即一个教师将一个班级的主要课程都包下来,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教一些其他课程。这样一来,学校组织机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定位将改变,每个包班制教师甚至可能直接接受教导处或校方的领导和管辖,就像国外很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那样。总之,总体稳定和局部改变相接合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格局,将会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
(3)林校长的改革在面临阻力的时候,未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克服。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即通过学校的变革给学校组织带来新观念、新技术、新结构、新行为、新格局和新结果,要求学校成员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阻力。针对各种学校变革的阻力,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对策及方法:①教育和沟通;②参与和投入;③提供便利和支持;④协商和同意;⑤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