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投资性房地产不得由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更正分录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4000
——公允价值变动 5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4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4000
盈余公积 4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0
其他业务成本 1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500-4100)400
事项(2)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转换日自用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企业取得的租金收入应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且应分期确认;租赁期间支付的维修费用(履约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同时年末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正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 10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000
借:营业外收入 12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20×10/12)100
预收账款 20
借:其他业务成本 5.5
贷:管理费用 5.5
借:投资性房地产 (5500-5000)5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
事项(3)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车间管理部门人员的薪酬应计入制造费用,期末转入产品成本;由于研发项目处于研究阶段,无形资产能否研发成功尚不确定,因此发生的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更正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 (20×0.8)16
管理费用 (10×0.8+30×0.8-15)17
主营业务成本 (20×0.5+30×0.5+10×0.5)30
贷:应付职工薪酬(20×0.8+30×0.8+10×0.8)48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5
借:应付职工薪酬 48
贷:主营业务收入 48
事项(4)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①甲公司取得该财政拨款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该在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后续期间按照资产的折旧进度分摊计入当期损益;②企业的建造工程应该在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并从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在将来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照竣工决算的金额对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调整。更正分录为:
借:其他收益 344
贷:递延收益 344
借:固定资产 370
财务费用 1.8
贷:在建工程 371.8
借:管理费用 3.7
贷:累计折旧 (370/50/12×6)3.7
借:递延收益 3.44
贷:其他收益 (344/50/12×6)3.44
事项(5)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折旧年限由9年改为6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该自变更日开始采用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不应该对以前年度计提的折旧进行调整。甲公司的更正分录为:
借:累计折旧 112.5
贷:盈余公积 11.2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1.25
借:累计折旧 25
贷:管理费用 25
①按照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时,以前年度已累计折旧2年零3个月,按照9年计算折旧总额=900/9/12×(2×12+3)=225(万元);按照6年计算折旧总额=900/6/12×(2×12+3)=337.5(万元);错误处理中调增的累计折旧=337.5-225=112.5(万元),更正分录应将其冲销。②当年按照正确的做法:至变更日该资产的账面价置=900-900/9×3=600(万元);10月至12月计提的折旧=600/(6-3)/12×3=50(万元);1月至9月计提的折旧=900/9/12×9=75(万元);因此累计应该计提的折旧=50+75=125(万元);错误处理当期计提折旧150万元,更正分录应调整差额25万元。
根据上述更正分录,对甲公司2×18年损益的影响总额=(1)(100+400)+(2)(-120+100-5.5+5.5+500)+(3)(-17-30+48)+(4)(-344-1.8-3.7+3.44)+(5)25=659.94(万元),对盈余公积的调整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5.99
贷:盈余公积 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