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助人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①求助者本人的特点:
a.性别。研究表明女性的确比男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b.是否受他人喜爱。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一开始便会受到像外貌与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而来自同一国家,具有某些相似的态度等都能促进助人行为的产生。
c.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比如在路上人们大多会去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的人,而不太会去帮助一个躺在地上的醉汉。
②助人者的特点:
a.助人者的人格特点。比如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有爱心,有道德感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
b.助人者的心情。不少证据显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较乐于帮助他人。
c.助人者的内疚感。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d.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个人困扰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人们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逃避或忽略苦难事件而达到此目的,而同情性关怀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③情境因素:
a.他人的存在。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这种旁观者效应可能与责任扩散,情景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等因素有关。
b.环境条件因素。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在噪声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噪声降低了人们对环境中全部事件的反应性。
c.时间压力因素。研究显示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2)促进助人行为的有效策略:
①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只有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助人的责任时,我们才有可能付诸行动。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②示范作用。根据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现场的示范作用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助人行为。
③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主要从移情能力的培养和动机提升两方面去培养,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他人实施助人行为的重要条件。而如果能将助人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则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助人行为并使自己获得满足于快乐。
④助人技能的学习。研究证明通过行为实践来培养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成功提高人们以后助人的可能性。
⑤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它是个体社会化活动产生的重要动力,研究表明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因此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增进助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