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吕氏春秋·恃君览》

    材料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日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日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猎鸟兽为佃,捕鱼鳖为渔。
   
——《易·系辞》

    问题:
问答题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婚姻形态?
 
【正确答案】上述文献中,记载了有关原始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 ①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②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这叫作“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作“血缘家庭”。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③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婚姻形态是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这种族外群婚制,可从仰韶文化等遗址中男女分葬的现象里得到证明。 ④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婚姻制度逐渐由族外群婚发展到对偶婚。对偶婚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这种婚姻仍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形态。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正确答案】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社会状况主要有: ①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名称,反映了我国远古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些阶段。“构木为巢”说明已开始定居,“钻燧取火”说明已出现人工取火。 ②伏羲氏发明了兽网和渔网,用来打猎和捕鱼,说明这是处在渔猎社会时期。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伐育·普兰那》(摘录)
    主梵天知道事情是这样以后,就命令刹帝利进行统治,惩罚犯罪,并且从事战争。主指示婆罗门从事祭祀、科学和收取赠礼。他把畜牧业、商业和农业交给了吠舍,而首陀罗,主则命令(他们)从事手工业与作仆。
   
(刘家和译)

    材料二:
    《乔达摩法律》(摘录)
    2.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14.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一千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15.(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一百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16.(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井交出十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刘家和译)——选自《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第61~62页

    材料三:
    《摩奴法典》(摘录)
    Ⅰ.96:……在人之中最优秀的是婆罗门。
    Ⅲ.13:首陀罗之妻规定为只是首陀罗种姓,对吠舍——前者和自己的种姓,对刹帝利——前者和自己的,对婆罗门——前(前三)者和自己的。
   
(崔连仲译)——选自《世界古代史史料选辑》(上),第260,26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问题:
    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中性制度的特征。
 
【正确答案】(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最后形成的,它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从事祭祀活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主要从事战争活动。第三等级是吠舍,主要从事农、牧、商等活动。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从事手工业并充当奴仆。 (2)种姓制度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职业世袭,各等级的职业不变,世代相传。 ②各等级法律地位不平等,婆罗门地位最高,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最低的是首陀罗。 ③各种姓实行内婚制,首陀罗种姓之男只能娶本种姓之女。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