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荀子 “ 明分使群 ” 的社会历史观。

【正确答案】

( 1 ) “ 明分使群 ” 的社会建构观念
①背景
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构建过自己的外王学, 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 天命, 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 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 回到现实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②分
荀子认为, 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 是人能群。 人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以 “ 分 ” 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群体。 “ 分 ” 既指社会分工, 也指等级分别。 荀子认为人不可以不结合为一个群体。 然而人结合在一个群体里, 又不可以是杂乱无序的。 它必须以 “ 分 ” 的方式组合为一个结构, 过着一种有序的生活。 惟有如此, 人类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③礼义
“ 分 ” 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 而 “ 分莫大于礼 ” 。 “ 分 ” 的标准就在于 “ 礼义 ” , 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 “ 义 ” 侧重于道德教化; “ 礼 ” 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 “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 的人性论出发, 荀子提出了 “ 明分使群 ” 的社会起源说, 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 2 ) 评述
“ 明分使群 ” 思想的提出, 既是对学术争论的回应, 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回应。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思想由此拥有相对自由的实践途径。 荀子以人性的分析论述, 作为政治管理的理论出发点。 他认为人性有恶性与群性之分, 这两者相互影响。 荀子认为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 “ 伪 ” 来塑造, 在社会现实中产生的 “ 欲 ” 与性之间的矛盾, 引发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自然、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 群 ” 成为不可缺少的可能。 “ 明分使群 ” 的本质显于对 “ 分 ” 的运用, 依靠君子、 君主等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克制所起的模范作用, 以实现在救患除祸的过程中对群的制约努力, 达到君主政治统治稳定的目的实现。

【答案解析】